农历2002年1月20日五行属什么,农历2002年五行属什么(12)


春秋时期四岳示意图
因为在《史记·封禅书》中,除了《尚书·尧典》载述的四岳之外,司马迁还讲到“中岳,嵩高也”[63],嵩山既已成为中岳,当然不会再是西岳 。 这样我们也会看到,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载述的这一套五岳体系,是东岳泰山(岱宗)、南岳衡山(潜县霍山)、西岳华山(华阴太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高山(嵩山) 。 这套五岳体系,很可能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但日后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
汉武帝时期的五岳
至于南岳衡山由潜县霍山向湘南岣嵝山的挪移,这个四岳、五岳演变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产生时间已经是隋代以后的事情了 。 对此,《唐六典》有如下记载:
霍山,一名天柱,……自汉以来为南岳 。 隋文帝开皇九年,以南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 。 [64]
如前所述,除了霍山“自汉以来为南岳”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之外,隋文帝改变自古以来的传统,把南岳从霍山改换成了其西南方向的湘南衡山、亦即所谓“南衡山”,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 这也就是前面谈论过的潜县南岳衡山(亦即“天柱山”或“霍山”)被挪移为湘南同名山峰的具体时间 。
隋文帝开皇九年的五岳
开皇九年,在隋朝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 。 这一年正月,隋师攻入建邺,平陈 。 这样,文帝杨广便如同当年的秦始皇一样,结束分裂局面,一统天下 。 隋廷也因之“析置州县”,对地域控制的建置有所调整 。 六月,“朝野物议,咸愿登封”,也就是举行封禅典礼,以庆贺这一旷世功德 。 孰料隋文帝未允,且训斥臣下云:“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 。 ”可到了这年十一月的时候,还是有人呈上表文,请行封禅,不过仍未获准[65] 。
尽管如此,拟议封禅一事,很可能同南岳衡山的西南挪移具有内在关联 。 盖所谓封禅之事乃登封泰山,而东岳泰山为四岳或五岳之首,在议论封禅东岳事宜时一并谈及南岳的设置,自属合情合理 。 隋文帝吞并江南之后,霍山南岳位置太过偏北这一缺陷,因南北两方由长期分裂而复归一统而变得更加突出,即南岳霍山地处江北,整个江南地区都会给人一种化外边裔之地的感觉,隋的统一也就会显得缺乏充分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向南挪移南岳,显然有助于弥补这一缺陷 。 因而我推测南岳衡山的南移这件事大致应该发生在开皇九年六月隋廷君臣讨论封禅事宜的时候 。
南岳岳山的挪移,是伴随着隋文帝杨广把隋朝的统治地域由江北推向江南这一进程而发生的,这也愈加清楚地显现出中原政权控制地域的扩展,是四岳、五岳演变的核心动力 。
总括以上论述,可知四岳、五岳是伴随着古史地域扩张而逐渐发生演变的 。
其第一阶段,是《尚书·尧典》记载的四岳,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嵩山、北为恒山 。 《尚书·尧典》的成书时间虽然已经迟至战国时期,但其中包括四岳在内的很多内容,体现的是跟早的远古时期的情况 。 具体地说,《尚书·尧典》的四岳体现的是黄淮平原腹心地带居民的地理观念,这也是古史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观念 。
第二阶段,是春秋时期的四岳,这是周室东迁之后,以京师雒邑为中心对旧有四岳所做的调整,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太华山、北为恒山 。 当然更确实地讲,这应该说是鲁召公四年前一段时间之内显现于世的四岳 。 这种四岳构成形式,反映出它所体现的地域观念在向西扩张 。
第三阶段,是汉武帝时期的五岳 。 在西岳华山西迁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在天文、地理以及五行观念这几重因素影响下,于东、南、西、北四岳之外新增了中岳,即东为泰山、南为霍山、西为太华山、北为恒山、中为嵩山 。 在地理方面,西岳西移之后,随着四岳之间地域的扩展,空阔的中间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配置“中岳”的必要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