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与人是怎样的关系?( 二 )


孔子同时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道不能主动在人心和社会上流行和体现出来 。
孔子在《论语》里一再申说,德不是自然就有的,不是容易取得的 。孔子对他的弟子说过,“由!知德者鲜矣!” “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这些言论说明孔子及其弟子,对指望人自发地形成体现天道的道德精神,是不抱幻想的,相反,都特别强调,天道体现在人道方面就是仁和义的道德精神,人的道德精神必须依靠人为的、有意识的灌输和培养 。这是道和人的关系的第三层意思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与人是怎样的关系?

文章插图
概括一下道和人的关系方面:
1、道是万事万物之本,道是第一性的存在,道支配者人的存在;
2、道是社会治乱之本,道在社会中体现为道德精神,道德兴则社会治,道德衰则社会乱;
3、道没有意识,道德也不会自发在社会和人心中产生和提升,道在社会流行和发扬光大,必须依靠人对道德精神的认识、培养和弘扬 。
道和人的这种关系,就回答了人如何弘道,道又为什么不能弘人的问题 。
“人能弘道,”就是指道和人的关系的第三点意思,唯有人的自觉认识和实践,才可以使得道的规律、本质、作用得以体现出来 。
“非道弘人”,就是指道和人的关系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意思,道虽然是万物之本,社会治乱之源,但道在人间是表现为仁和义这样的道德精神的,这样的道德精神不会天然地产生和光大,人的道德精神也不会自发地自己提升自己,而是需要培养才能提升的 。道只能管到自己在人心中起不起作用,管不到自己在人心中到底能不能被认识和应用 。治理社会和人心要靠道德,但人的道德修养的,在人不在道,人应当具有的道德精神,需要依靠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自觉努力来养成 。养成了道德精神,才可以履行道的使命,顺道而为,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与人是怎样的关系?

文章插图
这么看来,人弘道,这个“弘”是人依靠自己的意识,去认识、体现、实践、弘扬道 。
道弘人,这个“弘”,是想象由道来提升、养成人的精神 。
当然,前者可行,而且必须这样去做 。而后者是不会无条件地发生的可能的 。这种观点,倒是反映了孔子对道德认识的客观精神 。后来的儒家中,荀子是对此理解得最深刻的一位 。
过去对这句话的解释中,钱穆曾说:“道指人道,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 。”尽管他的解释还有局限,毕竟触及到了一些原意 。其他解释,难言妥帖和切近要义,往往显得很局促和小气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