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讲哲理为主的典籍 。《周易》思维指的是其中高度抽象和凝聚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等基本的思维模式 。这种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以极强的渗透性沉缅于人们的心理层次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潜意识,从而规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长期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连象棋这种“小道”,也概莫能外 。各种象棋的设计思想都源于易理,欲探索象棋的起源、得名、演变,《周易》思维是一把最适宜的钥匙 。
一、博塞象棋之“象”中的易学理论
以象棋为名的棋戏有三种:博塞象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 。“象棋”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辞·招魂》说:“蓖蔽象棋,有六博些 。”象棋与六博对举,说明六博是象棋的一种 。汉刘向《说苑·善说》曰:“孟尝君……燕则斗争棋而舞郑女” 。其中象棋亦应指六博而言 。除六博外,“塞”也是象棋的一种,故古人常把博塞连称,如《管子·四时》:“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 。”《庄子·骈拇》:“博塞以游”,成玄英疏:“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琼”是赌博所用骰子的前身,所以博需投琼,有侥幸因素;塞不投琼,全赖智力取胜 。唐以后,象棋亦称象戏,象棋的内涵不再是博塞,而是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总称 。
象棋一名的来源,一般认为是因“棋中有象”(刻作动物象的棋子)或有“象牙雕刻的象棋子”而得名 。但若仔细推敲,两说均不能成立 。
“棋中有象”而得名说,最早起于宋人晁补之的《广象戏格·序》:“象戏,兵戏也 。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现代棋史专家孟心史先生力主此说:“古所谓象棋,本以象形得名,欧洲象形之象棋(指国际象棋),正与古合 。”(1)英国人威廉·琼斯更以此说作为象棋印度起源论的证据,他认为:中西象棋大体相同,应有共同的来源 。中国古代不产象,印度则是产象国,中国既名象棋,且棋中有象,这是印度传入的证据 。(2)且不讲“中国古代不产象”是无知妄断,倘确因象而得名,象棋中就应有动物象的棋子,但事实上自战国出现象棋一名以迄唐代以前,我国象棋中并无象形的动物象棋子存在 。国际象棋的前身——蒙古象棋也无象的棋子 。印度虽出土了象形的立体象棋子,但其时代不会早于公元8世纪,实于“象棋”得名无关 。因此,棋中有象而得名说,不过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更不能作为象棋印度起源论的证据 。
象棋因有“象牙雕刻的棋子”而得名说,是现代国内外普遍的看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象棋》云:“那时(战国时)的象棋,意指象牙制的六博棋 。”这种看法,源于中国学者最近的研究成果 。如李松福说:“所谓象棋,《六臣文选·招魂》解释说,‘象牙子妙且好也 。’即用象牙雕刻的象棋子,这就是象棋的由来 。”(3)这种以棋子的材料来推断象棋名称起源的说法恐怕难以成立,因为目前考古发现的六博棋子,大都不是象牙制的,而是木、陶、石质的 。如河南灵宝张家湾东汉墓就出土了釉陶质的六博局和子 。《山海经·中山经》:“休舆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 。”郭璞注:“棋谓博棋也 。”东晋李秀《四维赋》:“四维戏者(博塞的一种),……画纸为局,截木为棋 。”这些记载可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所以,古代“棋”字,因“其”得声,意符则分别从木作“棊”,从土(陶)作“基”,从石作“碁” 。也说明古代棋子是用木、陶、石做的 。以“象牙棋”来说明象棋的得名,完全是望文生义,不符合事实 。如仅以质料而论,象牙质的称象棋,木、陶、石质的当然也可称作“木棋”、“陶棋”、“石棋”了 。显然这样推理是荒谬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