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在本土发挥性典籍(主要是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理解、加工和本土化而产生的佛教典籍)中 , 更多的加入了中国百姓对观音菩萨的理解和接受 。 如:到了元代以后 , 白衣观音菩萨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固定形象 , 关于白衣观音菩萨送子的故事非常多 。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 宋元时期 , 中国文化给观音菩萨赋予了一个本土化的身世来历 , 观音菩萨由原来的王子变成妙善公主 。 如:最早见于《香山大悲观音菩萨传》 , 而后有《香山宝卷》以及宋末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居士所著的《观音观音菩萨传略》等 。 还有关于鱼篮观音的故事 , 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显然是鱼篮观音的雏形 , 此后还有《观世音赞》等 。 伴随妙善公主和鱼篮观音故事的传播 , 两个影响深远的女性观音形象渐渐深入人心 , 被彻底的本土化和女性化了 。
此外 , 还有文学作品的推动 , 南北朝和隋代时期 , 是观音显女身逐渐增多的时期 , 如《北齐书.徐之才传》记载:见空中有五色物 , 稍近 , 变成一美妇人 , 去地数丈 , 亭亭而立 。 食顷 , 变为观世音 。 直接称呼观音菩萨为美妇人 。 此外还有敦煌遗书中晋代《卢茂钦诗》、明代《南海观音全传》、《西游记》等 。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 文学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 对于宗教的传播 , 更是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 并且文学作品以其想象也为观音的女性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
尤其是宋代市民阶层兴起 , 许多市民小说典籍也随之兴起 , 相对于繁琐深奥的佛教典籍 , 一般阶层的市民更愿意接受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文学小说 。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观音故事渐渐深入人心 , 同时佛教典籍亦有女相依据 , 加之唐代周昉将女性观音这一概念给于了定型和强化 , 而佛教造像的发展自然是紧跟时代潮流的 。
3、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认知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认知主要通过菩萨形象、佛教典籍中的说法和大众传媒(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 , 其中第三个因素特别重要 。
在古代许多下层信徒文化水平并不高 , 如:佛教造像最初被混同黄老进入民间的墓葬、许多非资深僧侣对佛教渊源认识并不深 , 如:笮融铸铜人并没有严格的造像仪轨 。 加之许多文人墨客亦喜欢结合自己的见识品藻去看待佛造像 , 如:周昉画水月观音 , 等等诸多因素 , 而大部分信徒由这些人组成 , 通过这部分人的舆论传播 , 自然对造像风格的演变有重大影响 。
4、 大众对菩萨性别的需求
此一点可以理解为中国社会环境对菩萨性别的需求 。 首先 , 在中国本土的神仙谱系里 , 是有男有女的 , 并兼有满足信徒的各类需求的功能 。 而佛教要打入中国的市场 , 必然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 然而佛教的谱系里极少有女性的形象 , 这固然与当时印度本土的社会形态有关 , 但要进入东方国度 , 必然要迎合对方的胃口 , 于是观音的女性化便被提上了日程 。 观音女性化满足了佛教谱系少有女神仙的缺陷 , 使其更好的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 即所谓的因需制神 。 正如有学者认为民间佛教的特征: 他们重在拜神 , 很少有信教的观念 , 或者说信教观念很淡漠 。 '乡人所需求'正是民俗化的真实内蕴 。 故佛教里的神应有其对应的功能 , 因为信众需要才是神 , 不需要就不是神 。 所以 , 女信众需要求子自然需要送子之神 , 而这位神仙肯定得是女神 , 总不能是男神 。 男信众也需要一位美丽的女神来渡化 。 故观音的女性化是世俗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 如不是观音也必然是另一尊菩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男大女6岁的婚姻真是相冲吗,男的比女的大6岁忌讳
- 日本尖嘴犬的饲养要点
- 怎样从面相看男人性格
- 恋爱中女生总是想太多怎么办
- 风水术语:青龙代表什么意思?
- 男人右手断掌手相
- 骨癌的前兆是什么症状 骨
- 梦见吃芝麻糊是什么意思 梦见吃芝麻
- 梦花火 梦花
- 梦见抽烟是什么预兆 梦见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