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记》能流传下来?】诚邀,谢谢 。
我认为能流传下来原因有三:
第一,应该感谢伟大的战略家、政治家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以帝王专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 。这种专制实质上也是赤裸裸的“一人治”,使统治者完全凭主观情绪来决定仕人的升迁罢黜,那么在这种率性而为的用人体制下,汉武帝拥有无上的权威 。
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史记》,就取来写景帝和写自己的两部本纪,结果没有看到期望的歌功颂德,勃然大怒,删去了这两部本纪,后来这两部本纪就只有目录没有内容 。但汉武帝并没有下令毁掉这部他认为“诽谤”的书,他为什么不加以干涉呢?要知道,同样英名一世的唐太宗就干涉过国家史官,不让其记录影响自己形象的事 。但汉武帝偏偏容下了这个“谤史”,其度量之大,也是其他的皇帝所不及的 。
汉武帝崇尚武功,八方远征,可能他根本就没有在乎史官的言论 。也可能汉武帝自知与其阻止,还不如放开,让其流传 。他汉武帝坦坦荡荡,有什么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说去吧!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的推测,但是,汉武帝只须一把火,就能让它灰飞烟灭,让《史记》胎死腹中 。甚至象秦始皇一样,“焚书坑儒”,要了太史公的小命 。他毕竟没这么做,正说明了他的伟大 。也正是汉武帝的大度,中华民族才多了一座思想的高峰,才有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传世 。
在此多说一句,相比汉武帝,司马公倒显得气量狭小 。东汉明帝诏问班固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于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汉明帝认为,司马迁讽刺时政过于激烈,违背了儒家“以礼节情”、“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获得了个人的名声,却非忠臣义士 。东汉的司徒王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虽然这些评判有些极端,但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
司马迁自己曾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司马迁入狱受刑并非因为写《史记》,而是李陵之祸 。司马迁出狱后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史记》,他似乎没有对汉武帝的不满作什么修改 。因在“李陵降敌”一事上思想观点的迥异把司马迁抛掷到了汉武帝立场的对立面,在他的笔下,没有了汉武帝的追逐匈奴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雄才大略,有的只是那个好大喜功、迷信方士的冷酷帝王 。司马迁不仅揭露了汉武帝虚伪的人才政策,对其穷兵黩武之举更是大加批判,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汉武帝封禅求仙的迷信之举 。虽然《史记》因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特点而不避“为尊者讳”,在此,我倒认为太史公有“挟私报复”的嫌疑了 。
第二,得益于《史记》这部作品无可匹敌的伟大价值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太史公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史记》是司马迁历经十三年,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
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史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史记》用二百余人的传记,表达了二千六百年间的人事变化和社会变动 。再用若干表格和专题报导,作为补充 。这种体裁,从此被史学家奉为圭臬,中国所谓“正史”,两千年来都没有跳出司马迁所创立的范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朝花夕拾?
- 金毛和拉布拉多为什么适合成为导盲犬?
- 壬癸日时断 《三命通会》卷九
- 二 杨筠松杨公风水《青囊奥语》详解大全
- 《二十四孝男友准则》 二十四孝老公
- 为什么态度决定一切:你需要的3种态度
- 华尔街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有名?
- 《两世欢》于朦胧的演技被吐槽,你怎么看?
- 沸沸扬扬的朱之文与蒋大为事件,为什么能占领头条,是谁在炒热话题?
- 有没有很喜欢看动漫动画片的大朋友呢?说一说大家为什么喜欢动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