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牡丹亭》在《红楼梦》里是禁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这是千万少女内心对情的渴望与呼唤,越是封建,越是压迫,越是难以遏制.......一曲《牡丹亭》,千古女儿情 。

为什么《牡丹亭》在《红楼梦》里是禁书?

文章插图
一、情之"精魂"----《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至情派"创始人汤显祖的巅峰之作,是他"至情观"最生动的展现,就如汤显祖自己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卷首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牡丹亭》讲述的是大家闺秀杜丽娘偶然踏入自家后花园,见春色满园,自伤身世"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后经花神指点,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一番云雨,备受爱抚,醒后因思成疾,不治而亡;三年后,死而复生,历经艰难险阻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 。她本是太守千金,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此种出身和社会地位要求她必须成为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可她偏偏心有春情秋恨,感叹:"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杜丽娘的死,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杜丽娘的生,亦是生于对爱情的执着盼望 。杜丽娘的一死一生,正是情之所在 。她用自己的行动诉说着千千万万少女的心声,即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这在当时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无疑会引起轩然大波,但越是这样,越说明《牡丹亭》的影响之大 。
二、人间自是有情痴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写道:"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 。笔者认为他这正是对杜丽娘的高度赞赏与爱 。赞赏她一介弱女子敢于和整个封建势力相对抗的勇气,爱她不顾一切,生生死死追逐情的态度 。明末文学家王思任曾这样评价杜丽娘,"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而柳梅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
《牡丹亭》称得上是闺中怨女们的一部知音书和安魂曲 。一本传奇,在社会上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深有所感,乃自伤身世,于十七岁悲愤而亡 。内江一女子读了汤剧后,愿托付终身,后因见其为幡然老翁而投水身亡 。才女冯小青曾写下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杭州演员商小玲上演《寻梦》时气绝而亡 。这是千千万万个杜丽娘,是万万千千个《牡丹亭》的知音 。犹记得,《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欧洲青年纷纷自杀,歌德被迫修改结局 。中西方,千百年,因情如此,岂不妙哉!
《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只出现过两次,却为我们展示了又一个"杜丽娘"似的女子---林黛玉 。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路过梨香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只听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
此段详细描写了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时的心理活动: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心痛神痴 。曹雪芹笔触的细腻令人叹服 。黛玉与宝玉心心相印,却不得诉说;彼此即使坦白心意,却无人做主,只能是空空等候 。这种苦痛与杜丽娘是何其相似,可叹的是,林黛玉既无梦境可凭,亦无花神的成全,只能是在现实的牢笼中苦苦煎熬,痴痴等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