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江陵历史故事:你知道郝穴周公堤的来历吗?


雍正 江陵历史故事:你知道郝穴周公堤的来历吗?

文章插图
 
周钟瑄台海留美名
诗曰
为治识大体,为官性慈惠 。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
 
 这首“集句诗”的前两句是台湾学者连横先生(连战的祖父)在《台湾通史》中对周钟瑄的评语,后两句是周钟瑄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他对子孙的训诫 。
 
江陵县郝穴镇的荆江大堤,往东行三公里处,有一段堤名叫“周公堤”(古名熊良工),已有二百八十多年了 。这段堤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清朝雍正年间的荆州知府周钟瑄 。
 
周钟瑄,字宣子,生于公元1671年,卒于1763年 。出生在贵州贵筑青岩骑龙寨(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中贵州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历任福建邵武县知县、台湾诸罗(今嘉定)县知县、山东高唐州知州、员外郎管台湾事、荆州知府等官职 。
 
周钟瑄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勤政爱民,秉公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所在地方办了很多实事、善事 。
 
如康熙三十五年在福建邵武县初任知县,就在当地建文庙、施教化,修茸南宋抗金名将李纲祠;在山东高唐任知州时,设“尚志书院”,捐款致送教师酬金,发给学生津贴 。山东大使计划勘丈田亩,增辟税源 。周钟瑄体恤民情,疏解民困,一再陈请缓办;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周钟瑄调往台湾诸罗县(今嘉义)任知县,诸罗虽然设县三十年了,但县城仍然十分荒凉,地僻人稀,居民不满三十户,既无城廓,也无衙署,仅以三间破房办公 。诸罗所管辖的十八社都是“生番”(高山族),生产极为落后,除少数人种一点小米、芝麻外,大多数都是以捕猎为生 。他们“不食火,以草蒙首,以兽皮蔽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 。
 
康熙五十五年,大古伯山区番民(高山族)头目阿莫要求内附,归顺政府,周钟瑄盛情款待,使阿莫深受感动,十天后便亲率部落三千多人来归附,周知县立马安排“乃择平原而处之,授土田,给粮糗,使耕稼焉 。”后又为当地建学馆、修城隍、摒陋规,并教民耕作,发给番民(高山族)耕牛、农具、种子,辟阡陌、广田畴、开沟渠、筑塘堰 。教授番汉民众学礼,倡修诸罗县志,使番民由游牧民族逐渐转变为农耕民族 。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农田水利,引八掌溪水,疏凿溪泉引水灌田,至今嘉义三乡一市仍受宜,促进了台湾农业发展,改善了当地环境,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周钟瑄在任三年,番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从未发生过民族之间相互残杀事件 。他离任后,台湾地方官苛政于民,激起民反,暴发农民了起义,朝廷调福建制军入台镇压起义后,又命周钟瑄以员外郎的身份二次入台管理台湾事务 。
 
他认为这次暴乱,是官逼民反,劝阻福建制军觉罗满宝不要滥杀无辜,应取“宽以柔之”的政策,善待被裹胁的起义民众,使很多百姓免做刀下之鬼 。局势稳定后,周钟瑄捐款平粜,修废革弊,安定民心 。
 
在他的治理下,台湾渐有开发,工商兴旺,社会安定,百姓一片颂扬声,官名青史长存 。
 
台湾民众感其恩德,称所修建的塘堰命名“周公堰”,民间修建“周公祠”,并在嘉义市城隍庙为他塑像,与城隍、妈祖并列,供奉了近三百年,自今香火不断 。每年周钟瑄生辰日,当地都要演戏庆祝,称为周公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