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凌易心通源论( 二 )


又有说,《周易》用“草棍”卜筮出天意“用以决疑”,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地图 。乾、坤、坎、震、离、兑、艮、巽仅仅是方位概念 。在《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明确记载利用易经卜筮的事例一件也没有,“不经占卜而直接引用”非但不能证实《易经》是卜筮之书,相反,倒能证明《易经》原本不是卜筮之书 。
总括起来,《易经》的起源很复杂,但是,基本可以锁定伏羲、神农、黄帝、舜帝、夏、商朝、周文王、周公、孔子 。     

敬凌易心通源论

文章插图
                  
心学溯源
 
阳明先生在自己写的很多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句话:“圣人之学,心学也 。所以,心学的源头一定也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而经过《易传》之后的“易学”正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但“良知”二字,来自孟子 。《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可见,孟子是心学的源头之一 。
“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 。《大学》为孔子亲传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作为心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来源于曾子和孔子的思想 。
【敬凌易心通源论】阳明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 。这文章来自阳明先生的
《象山文集序》,心学的源头有陆九渊的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 。阳明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明确地指出:“圣人之学,心学也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心学之源也 。”这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二,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 。心学可以追溯到尧舜了 。
儒家思想,就是从心学开始的 。心学是儒家“简且易哉”的秘诀 。
笼而统之,阳明心学,起源尧舜心法,直承孔孟法藏,可谓根本之儒学,也是中华文化之最精妙绝伦处 。
 

敬凌易心通源论

文章插图
 
易心通源
 
王阳明被贬谪龙场其间,写了著名的《玩易窝记》,于是有了以后的“龙场悟道” 。《周易》和《大学》是阳明先生最困境时候阅读的书,可见也是他最喜欢和对他最重要的书 。他说:“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这种感觉就有开悟的感觉了,我曾把开悟定义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由未来贯通现在,在有中看到无,并会之于心者,谓之开悟 。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切问题想明白了 。
王阳明就曾明确说“良知即是易”、“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 。阴阳会通知行,阴为知,阳为行,阳明心学与易道关系如丝如缕,敬凌先生曾有专门文章阐述 。阳明后学李贽也说:“先生之书为足继夫子之后,盖逆知其从读《易》来也 。”
“系辞”说“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变化无常”,和心类似,天地自然,只有靠心的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后的感而遂通来实现 。心学和易学,是儒家最重要的两门功课,可谓儒家密宗 。两者互为结构,互为连体,互为体用 。《易经》难懂,只是因为没有会之于心,心学读易,直通本源,直达根本 。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简直就是乾卦的四个字: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是用来解释自然和天道的,与人本身,则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人与天合,必从心而合,如何才能心合?就是那一颗原始的道心,它需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才能做到“感而遂通天地”,心体在无善无恶的状态最为澄明,才能感受“天地交感”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不是易学中来,怎能明了心学之变化?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