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膳底档》
因此 , 用“食不过三”来防止外人知道皇帝饮食的喜好 , 大可不必 。
而且从宋代开始 , 宫廷之中的膳房就已经有了一套严格的“安全措施” , 比如不同的菜由不同的人来做 , 一切做菜的流程都要详细记录等等 。
到了清代就更加严格 , 御膳房里的哪位厨师做哪几道菜全都是提前规定好了的 , 并且配菜、切菜、炒菜也都由不同的人专门负责 。 御厨整个的做菜过程 , 旁边都站着一个太监全程观看并实时记录 , 想做手脚比登天还难 。
▲图为御膳房
这还不算完 , 菜做好了之后 , 还得经过一系列的测毒防毒手续 , 比如御膳房有专门用来检测菜肴里有没有毒的银牌;还有尝膳太监替皇上先吃试毒等等 。
那么“食不过三”的说法又是哪来的呢?可能是因为御膳并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好吃 。
打从宋朝开始 , 就有皇帝们不爱吃宫里的御膳 , 打发人去宫外“叫外卖”的记载 。 据《武林旧事》记载 , 宋高宗和宋孝宗当太上皇时 , 都喜欢换上便装去西湖游玩 , 饿了就在船上叫外卖吃 。 临安小贩知道他们这个癖好 , 也驾起小船 , 跟在御舟后面高声叫卖 。 其中有个叫宋五嫂的小贩 , 鱼汤做得好 , 宋高宗游湖时点了她的鱼汤 , 使她名声大振、生意火爆 , 成了小吃界的富婆 。
▲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小哥
到了明朝 , 出现了一句顺口溜 , 叫“光禄寺的茶汤、武备库的刀枪、太医院的药方、翰林院的文章” , 现在这句俗语被用来比喻那些有名无实的东西 。 这里面的光禄寺 , 就是专门负责朝会、宴会的机构 。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 , 宫廷御膳应该是餐饮界的天花板了 , 怎么体验感这么差劲呢?
这是因为 , 皇帝吃饭的规矩实在是太多了 , 用什么食材、放多少调料、怎么做都有严格的要求 , 比如清代的宫廷御膳主要是鲁菜和满洲菜 , 烹饪方法也是以炖、煮为主 。
而且菜做好了之后 , 还有走一系列的流程才能端到皇帝面前 , 等到皇上拿起筷子往嘴里送的时候 , 热菜也早就变成凉菜了 。 末代皇帝溥仪就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 , 自己在宫里除了火锅之外就从来就没吃过一口热乎菜 , 再好吃的菜凉了 , 味道也就天差地别了 。
▲图为慈禧吃火锅
虽然没有“食不过三”的规矩 , 但是清代皇帝还有一个别的习惯 , 那就是“食不过饱” 。 清代皇室从皇子时期开始 , 就有吃饭不过饱、穿衣不过暖的规矩 ,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 , 就一直保持着每天两顿正餐两次小食 , 正餐七分饱 , 夜间不用膳 , 这些都是非常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习惯 , 乾隆帝也活到了八十九岁的高龄 。
结语
到了民间 , 各地的年夜饭也是各有特色 。 在北方人的新年里 , “饺子”绝对是春节的必备食物 , 而中国南方地区也有年夜饭吃馄饨、长面、汤圆的传统 。
不过 , 无论南北方 , 有两样菜是不可少的 , 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 , 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 , 南方俗称圆子 , 象征着团团圆圆 , 都象征着中国人对于新年的美好愿望 。
▲图为现在人们的年夜饭
临近除夕 , 无论相隔多远 , 工作多忙 , 人们总希望回到家中 , 跟家人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
在此 , 军武菌祝大家新年快乐 , 万事如意!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紫微丨胖胖的你其实运气爆棚!
- 光棍命的男人面相
- 属虎办公室风水座位布局
- 怎么看小时对应的农历的时间,怎么辨别农历时间
- 许姓男孩起名 霸气的姓许男孩名字
- 从面相算命
- 许姓女孩起名 简单好听的姓许女孩名字
- 坟墓风水布局
- 女宝宝起名 带兮字的女孩名字大全
- 许姓女孩取名 姓许女孩简单好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