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发达打一生肖,层次分明打一生肖( 二 )


南岭作为一个地理概念 , 是湘、粤、桂、赣四省交界的一系列山脉的总称 , 包括大禹、齐天、朱蒙、都旁、岳城五座山 。 是古代隔绝中原与岭南的天然屏障 。 历时《贺县志》年 。 “北有长城之战 , 南有五岳守备” , 所以南岭又叫五岳 。 在南岭走廊 , 长期居住着壮侗两种语言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 , 苗、瑶两种语言的苗族、瑶族、畲族 , 以及历史上从这条走廊迁徙过来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土家族、傣族 。 所以南岭也是一个民族交流的地方 。 据宋代《周朝》考证 , “入岭南有五路 , 入广西有四路 。 ”小河古道作为南岭五道之一 , 具有通道早、陆路短、水路近的天然优势 , 促进了南岭及岭南地区的人口迁移、农业发展和民族融合 。
一是人口迁移 。 公元前214年 , 公元《史记》年 , “(秦)把死了的人都送去了 , 弃了贾人当兵 。 它从南越吕梁取了一部分土地 , 设置在桂林、南海、项峻 , 以五十万移民镇守武陵山脉 , 渡杂地区” , 30010- 。 秦末赵佗“要三万无夫之妇 , 秦皇可得一万五千” 。 南越国家政权建立后 , 实行“和百越”政策 , 促进中原人民与越南人民的通婚 。 此后 , 历代中原人口因驻军戍边、流放降级、避战等因素而南迁并与越人融合 , 百越民族也以这种方式迁徙传播 。 广泛分布在岭南的客家人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范例 。
第二 , 农业发展 。 先秦时期 , 南岭、岭南地区人口稀少 , 劳动力匮乏 。 33 , 360 , 010-30 , 000年 , “楚越地广人稀 , 米鱼为食 , 或以火煮水 。 ”秦及以后各朝代中原人口的南迁 , 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冶炼技术和农耕技术 , 沿着小河古道传播扩散 。 例如 , 广西的考古资料表明 , 早在汉代 , 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就在南岭和岭南地区广泛传播和使用 。 贺州李安堂出土了两座平底三角形铁墓 。
滑、正面隆起 , 中空可容犁头 , 说明牛耕技术已推广 。 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曾出土铣15件、锸40件、锄120件等大量铁制农具 , 《从器志》木牍上也记录了水稻良种的仓储技术等 。
三是民族融合 。 潇贺古道沿线生活着瑶、汉、壮、苗、侗、彝等10余个民族以及七都、八都、九都、广信、民家、保庆、广府、客家、桂柳、梧州等20余个族群 , 各民族在文化上彼此吸收借鉴 , 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 例如 , 在富川县 , 汉、瑶、壮、彝等多民族共居一村 , 各民族相互通婚且一个家庭会说四、五种民族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 。 古道沿线的刘仙娘、盘古、龙王、关帝等神灵及其庙宇 , 也多由各民族共同修建与祭祀 。 1991年 , 在贺州沙田镇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麒麟樽 , 集龙、凤、麒麟等于一身 , 亦是中原与百越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 。
道路、走廊与开放的中国
公元前138年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 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 但匈奴控制下的河西走廊 , 阻碍了丝路的畅通 。 公元前111年 ,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 , 为寻求前往西域的新通道 , 意外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 据《汉书》载 , 汉武帝曾派黄门译长率招募商人等 , 携黄金、缯布、丝绸等从长安出发 , 南下至合浦、徐闻出海 , 往西南航行至都元、邑卢没、谌离、黄支等国 , 换取珍珠、宝石等 , 至已程不国后返程长安 。 此次远航虽未到达西域 , 却意外打通了一条海上贸易通道 。
此通道可视为南岭交通的对外延伸 , 即借助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潇贺古道等通岭要道 , 中外的海陆交通与商贸往来得以沟通 , 因为潇贺古道的东西线路在贺州汇合后可顺流南下 , 往东可通珠江 , 出粤、港和东南亚地区;往西沿西江与徐闻、合浦的港口相通 。 海上贸易畅通以后 ,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黄金、漆器、香料等不断传至海外 , 国外的珊瑚、琥珀、玳瑁、珍珠以及胡椒、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相继传入中国 , 从而促进了中西方的商贸互惠、文明交流以及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