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腿下皆江山是什么生肖,江山一代传一代指什么生肖( 三 )


从君主之德到个人之德
在“德”的思想流变史上, 孔子可能是周公之后起到最大影响的一个关键人物 。 实际上, 可以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德”的理解, 都可追溯到孔子的儒家学说 。 他对“德”的诠释也奠定了后世理解这一理念的基调, 以至于长久以来人们甚至都遗忘了在孔子之前是怎么理解它的, 造成了经久不息的争论 。
当周天子分封诸侯时, 这些诸侯作为君主同样被要求“有德”, 故“德”所针对的对象已不仅限于圣王, 而包括周天子与各国诸侯 。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封建诸侯:“昔武王克商, 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 以蕃屏周 。 ”也就是说, 挑选具有人君之德的宗亲, 封为诸侯, 以拱卫周天子 。 王和在分析这些话语后发现, 周初广义的“德”所要求的对象, 已经“包括整个贵族阶层” 。 如《尚书·君奭》:“商实百姓王人, 罔不秉德明恤 。 ”他认为, 殷周时惟贵族有姓氏, 故“百姓”都是贵族, “王人”则是与王同宗族的人, 因而“百姓王人”均指贵族 。
孔子虽然以周公为榜样, 以延续礼乐传统为使命, “述而不作”, 但实际上他对原有的许多观念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予以重新诠释 。 他曾有“中庸之为德, 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这样的感慨, 此处的“德”应指那种精微深湛的力量;像“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样的话, 延续的又是以往“君主超凡魅力或特殊品质”这一层含义 。 《礼记》中“大学”一章强调了“德”是治国的根本:“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 。 ”这里的“德”虽然可以理解为“品德”, 但究其语境, 也是指君王之德 。
孔子将周公确立的人本转向又再往前推进了一步, 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 对鬼神持不可知论, 不谈“性”与“天道”, 而讲“富贵在天”、“仁者不忧”, 否定“命”的重要性, 由此建立“德”的自主修养 。 这在当时可说是革命性的, 因为这拉开了天人之间的距离, 使儒家在谈到“德”的时候更多聚焦在人伦而非天道上 。
然而,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孔子不再认为“德”是圣王、诸侯、贵族的专属品质, 而认为士人、平民也可以有 。 这里最明显的, 就是《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周志文《论语讲析》解释:“德, 指的是德性, 即人的本质特性, 包括了先天的天性与后天培养出来的特质 。 ”这是现代的宽泛理解, 然而如果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下, 我们就会发现它所蕴藏的革命性意义:作为一介士人的孔子, 居然自认能像上古圣王那样被天赋予了“德”!由此可看出孔子抱有非同一般的天下使命感 。
战国时代的思潮, 使这种理念更深入人心 。 正如杜正胜在梳理先秦生命观时发现的, 西周中期之前, 宗族组织强韧, 祈寿时人们关切的都是“国祚”, 是宗族的生命, 而非个人寿考, 但春秋之后, 原先高高在上、唯有天子才能独享的“天”逐渐下渗到不同阶层, “天命”的义涵也“从政治性的国祚扩展到社会性的个人寿命” 。 战国时气化宇宙观更推导出一个普遍被人接受的新观念:人人都可以承受天地之“气”, 人类都是天地精华所成就, 既然如此, 那么自然人人都具备德性, 而这就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最关键不同 。
这种观念的生成, 虽然已大大理性化, 但其底色仍与中国文明中的神秘倾向有关 。 对比一下西方现代灵修运动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美国神秘主义的哲学家拉尔夫·川恩(Ralph Waldo Trine)曾撰写广为流传的著作《天人合一》(In Tune with the Infinite), 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不可见的灵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中也会显现, 它存在于每个个体中, 并与之相适应, 引导其根据心灵由内而外地构建自己的世界, 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 实际上, 这里提出的“灵”或“觉醒的内在力量”(awakened interior powers), 和先秦中国人理解的“德”不无相似之处, 当然也同样强调它为每个人所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