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里佟掌柜每月只给伙计二钱银子,真的少吗?( 二 )


所以 , 倘若是真实的明代史上 , 以“同福客栈”的薪金水平 , 如果不多来点“情怀” , “喝两口”都差钱的伙计们 , 恐怕没几天就得跑光 。
而这样的“薪金水平” , 除了缩影了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外 , 更带来了许多关于明朝兴衰的重要信息 。
首先一条 , 就是农民负担问题 。白银成为明代法定货币后 , 农民纳税通常是用银 。但银价的变动 , 哪怕“天下承平”的年月 , 也往往叫农民苦不堪言 。如前文所说 , 万历年间的大米价格 , 正常情况下都在0.8两左右 。但每到农民纳税时 , 由于农民急于要把手中粮食脱手 , 所以粮食价格往往暴跌 。以《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一书里的统计 , 万历年间时 , 每次“收税季” , 粮食价格常暴跌一倍左右 , “三个月后才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
这样的结果 , 往往就是四个字:谷贱伤农 。
如此一来 , 被“伤”了太多次的明朝农民 , 为了完粮纳税 , 往往就扔下土地跑出去挣银子 。以《宛署杂记》的作者沈榜的叹息 , 就算是北京周边的农民 , 当时安心种地的都很少 , 有的或是跑去“薪厂煤窑” , 有的干脆“公侯厮养” , 所获得的收入 , 比起种地来真是“岁倍计” 。《西园闻见录》也描绘了这样的后果:“京师土阔人稀……两县编民百无一二” 。天启年间时 , 官员吴应箕路过河南 , 发现原本肥沃的耕地 , 竟因无人耕种而荒废……
而另一个影响深远的现象 , 就是明朝银子“越来越不值钱” 。
明朝中后期 , 正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大航海时代” , 东南沿海的经济贸易红红火火 , 丝绸瓷器糖果纸张棉布等“大明制造”汹涌奔出国门 , 源源不断赚着全世界的钱 。仅仅是在菲律宾马尼拉一地 , 中国商船17世纪时 , 平均每年就要在当地赚走价值100万比索的白银 。而以西方学者弗兰克等人的研究 , 1800年以前 , 中国从欧美日本至少赚走了近五万吨白银 。中国境内流通的“法定货币”白银 , 大多数都是这么来的 。
但这么多白银涌入中国 , 另一个必然后果 , 就是白银的贬值:以学者彭信威的观点 , 明代的金银比价 , 在明初时是一比四 , 到了明末时一度到了一比十甚至一比十三 。暴跌的银价 , 原本就带来了明朝物价的上涨 。就以明朝的“军饷”来说 , 万历年间招募一个普通士兵 , 每年大约要花掉十八两白银 。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 , 一个士兵的“年薪”竟高达三四十两 。单这个负担 , 就是成倍增加 。
而随着大量农民“谁复有种田之人哉” , 外加银价的上涨 , 明末的粮食危机 , 也是越演越烈:到了崇祯年间 , 即使是富庶的东南地区 , 粮食价格也在疯涨 , 苏州的粮食价格到崇祯年间 , 几乎涨到了每石三两银子以上 , 比万历年间翻了数倍 。这样的“比价” , 再看看晚明触目惊心的天灾 , 明末的大乱 , 已经可以找到缘由 。
尤其可悲的是 , 那么多白银涌入了明王朝 , 但明朝的国家税收 , 依然紧紧盯着“三饷” , 从土地里刨食 , 以至于穷农民们不堪重负 。明末北方农民每年的差役钱 , 诸如河南等地都涨到了一顷地12两银子 。以学者陈卜的叹息 , 明末北方有100亩地的农民 , 每年勤扒苦做 , 就算风调雨顺 , “年收入”竟还不够交徭役差役的费用 。只看这个就明白 , 某些明末精英斥责苦农民“不做安安饿殍”的嘴脸 , 何其无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