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图①:汉代画像砖(石)上的高架建筑 。 图②:山西双林寺大殿斗拱 。 图③:故宫建筑上的旋子彩画小样 。
空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文章图片

核心阅读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 , 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 , 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 , 影响深远 。 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 , 主要以“八大作”为主 。 即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 。 故宫的保护就要求严格遵循传统的“八大作”技艺 。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 , 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 , 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 , 影响深远 。 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大众熟知的居住空间 , 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 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 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 , 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 , 以“八大作”为主要施工内容 。 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 , 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
这项技艺源远流长 。 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 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 。 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 , 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 。 《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 , 如飞鸟张翅 , 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 。 春秋时期 , 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经开始覆瓦 。 西汉时期 , 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 , 并传承至今 。 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 , 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 , 建筑形象更加柔美 , 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
东汉时期 , 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 。 至晚从隋唐时期开始 , 以梁柱和“铺作(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 , 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 。 两宋时期 , 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 , 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 , 挑檐也有所缩小 。 可以说 ,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 , 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 ,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 。 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 , 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 , 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 。 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 。 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 , 无须反复计算 , 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 。 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
元末明初开始 , 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 , 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 , 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 , 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 。 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 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空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从古至今 , 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 主要体现在扩大室内空间和满足复杂功能两个方面 。 而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 , 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 , 因此 , 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