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传递哪些礼俗文化?( 三 )


中国 , 自古以盛产丝绸闻名 。 横越欧亚大陆的“丝路” , 不仅反映中国丝织品深远的影响力 , 也形塑历久弥新的东方意象 。 明代之后的丝织业高度集中于江南地区 , 从桑蚕到织造皆走向商业化及专业化 。 明清时期提花技术的成熟 , 使得奢华丝绸上的纹样愈趋繁复 , 加上精致的缂丝与刺绣 , 富丽的织金与妆花 , 令人目不暇接 。 而富含吉祥寓意的纹样 , 更是明清织物的一大特色 。 另一方面 , 羊毛织毯与毛皮作为清代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 不仅是御寒圣品 , 也代表帝国掌握草原及边疆的资源与贸易 。
东南亚/印尼
印尼 , 是世界上最广袤的岛屿国家 , 季风为群岛吹来一波又一波新的文化浪潮 , 商人、工匠与舶来品携来观念、技术与物质交流 , 沉淀融合之后 , 反映在本土织物上 , 自成一格 。 “宋吉”(一种织金锦)与“伊卡”(一种先段染、后织造的显花织物) , 是苏门答腊岛及峇里岛最具特色且珍贵的织物 , 一般作为礼仪服装或庆典仪式用布 。 两地的织物在材料、技法或装饰元素上 , 不时可见来自印度、中国、中东或欧洲的影响 。 而不同风格的宋吉与伊卡织物 , 除了可以区辨族群或信仰外 , 它们或可视为权势的象徵 , 有时更具备守护个体与社群的神圣性 。
南亚/旁遮普地区(今巴基斯坦、印度)
“波卡丽”(Phulkari) , 是旁遮普最著名的传统刺绣工艺 。 旁遮普位于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 , 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 , 几乎所有当地女性 , 不论宗教信仰 , 都会制作并穿著波卡丽刺绣制品 , 通常作为头巾 , 披盖在肩上与头上 。 它象征着女性的物质财富 , 同时也反映出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 “Phulkari”一词源自印地语、旁遮普语及乌尔都语 , 意译为花的工艺 。 不同类型的波卡丽 , 也各有自己的名称 , 例如:以人物生活场景为主的“原波卡丽”;纹饰以满绣几何纹为主的“花园波卡丽”;以白底搭配红色绣线 , 为年长女性或寡妇使用的“白色波卡丽”;或专指可能与宗教活动相关的“通往神界之门”等等 。
礼俗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传递哪些礼俗文化?
文章图片

19世纪 男性外衣 伊朗
卡扎尔王朝时期(1794-1925) , 男女皆流行以丝绸或花色棉布裁制外袍或上衣 。 这件波斯男性长袖外衣 , 以白地多彩花卉纹棉布作面料 , 内层衬了跳色的红地小花棉里 , 并以黑色布料收边 。 剪裁设计上 , 长版开襟 , 腰部收束后向外微敞 , 双侧开衩 , 附口袋 , 衣内还有暗袋 。 极具特色的开衩尖长袖口 , 是为穿着时易于翻折袖子 , 露出袖口内里 , 以及穿在内层的轻薄衬衣或珠宝首饰 。 而装饰密集 , 图案细致、连续的面料 , 忠实地反映了波斯人对图案和装饰的热情 。 从传世的绘画中可见 , 穿着这类长衣或可搭配不同类型的锥形高帽 。
礼俗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传递哪些礼俗文化?
文章图片

19世纪至20世纪初 刺绣女性上衣 伊朗(琐罗亚斯德)
【礼俗亚洲织品上的缤纷纹饰,传递哪些礼俗文化?】琐罗亚斯德教 , 中文也作“祆教”或“拜火教” , 八世纪以前是伊朗最具影响力的宗教 , 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广泛的影响 。 卡扎尔王朝时期(1794-1925) , 境内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 , 少数的琐罗亚斯德信徒 , 多居住在亚兹德以及克尔曼 。 男士的服装材质与颜色被当权者严格限制 , 女性虽豁免于此 , 但教徒仍被限制购买整码的布料 , 因此此时女装风格以拼布为特色 , 且多以刺绣为饰 。 她们会穿着宽版至膝的长上衣 , 搭配宽松束口的长裤与头巾 。 如这件女性上衣便是典型 , 其拼缝了不同颜色的丝、棉布片 , 约从腰部至下摆处 , 绣满排列整齐、缤纷多彩且细密可爱的动植物纹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