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雪容融“灯笼”原型创意诞生背后:前期曾进行数据分析和研判

3月4日晚 , 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 以中国灯笼为原型的吉祥物雪容融成为“顶流” 。 这个创意出自一位95后女孩、吉林艺术学院学生姜宇帆 , 她没有遵照体育赛事吉祥物“以动物为原型”的惯例 , 而是从家乡的红灯笼出发 , 创造出了这个极具中国气质的角色 。
该方案在全球5816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后 , 吉林艺术学院组建了17人的团队继续修改、深化设计 , 经过近300天、万余张设计稿的厚积 , “雪容融”最终被确定为本届冬残奥会的“代言人” 。 然而 , 雪容融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吉林艺术学院时任校长郭春方多次公开说:“没有姜宇帆的设计 , 就没有之后的故事 。 ”那么 , 姜宇帆究竟是怎么想到“灯笼”的?南都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这个精彩的创意 , 实际上也并非“灵光一现” , 其背后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 。
原型雪容融“灯笼”原型创意诞生背后:前期曾进行数据分析和研判
文章图片

2019年9月17日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上的吉艺师生 。
用思维导图做吉祥物设计
时间回到2018年9月21日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宣讲活动来到吉林艺术学院的那一天 。 该校视觉传达系教授、现任系主任吴轶博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在那场宣讲中 ,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就分享了对于历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据分析 , 结论是 , 动物原型所占的比例最大 , 他们的统计甚至细化到了某个动物曾经出现了多少次 。
“对吉祥物设计来说 , 前期的数据分析和调研非常重要 。 ”吴轶博介绍 。 在吉林艺术学院的设计学院 , 曾经专门开设过《吉祥物设计》课程 , 后来经过改革 , 这部分教学内容被并入了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品牌形象设计》大课 , 吴轶博是这门常设课程的任课教师之一 。 在她看来 , 取消专项课程 , 将其纳入项目制、综合性的实践教学 , 是有道理的 , “因为吉祥物不可能独立存在 , 它肯定要为某个主题服务 , 与自身的传播特质紧紧相连 。 我们会告诉学生 , 做一个大型项目之前 , 第一步就是资料收集和研判 。 会让学生做思维导图 , 用逻辑来梳理 , 然后才能把它落地 。 ”
冬奥组委的宣讲之后 , 吉林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做了更大范围的统计 , 样本不仅涵盖了1972年设置官方吉祥物以来的历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 , 还将亚运会、大运会 , 乃至于文博会的吉祥物都纳入了视野 。
他们发现 , 除了熊、虎等“身手矫健”的兽类 , 熊猫在中国主办的大型文体活动中也很受青睐 , 堪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符号” 。 很多人因此概括 , 熊猫是“百试百灵的流量密码” , 但吴轶博认为 , 从设计的角度 , 这意味着创新和超越的难度更高了 。 “所以 , 当时我们没有让学生再往‘熊猫’的方向走 。 后来看到冰墩墩的设计方案 , 还是挺出人意料的 。 它是赋予了‘熊猫’一种科技感 , 就变得很有新意 。 ”
宣讲会后 , 吉艺的老师们给感兴趣的学生做了几点提示 。 “首先 , 这次比赛是奥运会 , 有别于亚运会等其他国际比赛;它是在冬季举行 , 要体现出冰雪的特点;与此同时 , 还要跟体育运动相关 。 在满足这些要点的基础上 , 要考虑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本土特点的元素……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发想的时候 , 通过不同的分类下沉一层 , 就会出现非常多的词语 , 比如说动物、植物 , 传统的民俗、民间故事、节日 , 这些都是我们联想到的关键词 。 正因为冬奥会开幕的2月4日在我们国家的春节期间 , 当时有的同学通过‘春节’这个关键词联想到了‘饺子’ , 还有的人想到了‘汤圆’……”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