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轶博“制造”雪容融:设计团队讲述如何用思维导图推出灯笼创意( 三 )


一开始征集设计方案时 ,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并没有分成两个“赛道” , 而是要求配套设计 。 如今回看 , 冯犇湲对南都采访人员表示 , 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灯笼 , 一方面紧扣了春节的吉庆气氛 , 另一方面 , 它“照亮他人、温暖世界”的属性 , 恰与残奥的精神相契合 , “它可以传递光明 , 为身处逆境的人们点燃希望之光、照亮梦想之途 。 ”
“125项目组”的百日磨练
灯笼的巧思博得了冬奥组委的嘉许 , 对吉祥物的设计来说 , 仅仅是跨过了第一道大关 。
2019年1月25日 , 按照冬奥组委的通知 , 吉林艺术学院时任校长郭春方带队赴京参加了第一次修改方案会议 , 得到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属性 , 重新设计形象” 。 这就意味着 , 除了中国结、灯笼的原型不变 , 其余设计工作都要推翻重来 。 会后当天 , 他们就回到长春 , 成立了“吉艺1.25冬奥吉祥物项目组” , 并立刻召回已经放寒假回家的几位教师“进组”攻坚 。 为了保密 , 新建的微信群以当天的日期“125”命名 , 并沿袭成了这个项目的代号 。
新的设计团队由郭春方亲任总负责人 , 其余几位都是分院院长或者富有设计经验的教师 , 唯一的学生 , 是原创意的提出者姜宇帆 。 后来郭春方多次公开表示:“没有她 , 就没有之后的故事 。 ”姜宇帆日前接受南都采访人员的采访时也说 , 身在这个项目组 , 给了自己暴风成长的机会 , “2019年修改吉祥物的这一年 , 对于我来说是快进的一年 。 跟那么多有能力的老师在一起 , 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 也坚定地走上了设计师的道路 。 ”
对“125项目组”里的骨干教师来说 , 这次项目经历 , 同样难以复制 。 在组里负责“吉祥物形象设计和绘画表现”的吴轶博 , 此前参与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林馆、第六届亚洲冬运会的设计 , 还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首都群众游行吉林彩车设计团队的成员 。 但她也觉得 , 为冬奥吉祥物项目“摸爬滚打”的这200多天 , 与其他重大项目的设计过程非常不同 。
2019年初的春节假期 , 整个团队都“隐身”于吉艺校园附近的专家公寓中 , 全室窗帘紧闭 , 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了18天设计 , 然后带着3套方案和62张草图 , 提交到北京的专家面前 。 冬奥组委从中选择了1套方案和6张草图 , 让他们继续修改深化 。
然而异变很快来临 , 2019年2月18日 , 中国结形象被通知遗憾出局;同年4月 , 冬奥组委又对他们设计的灯笼形象提出了重大修改意见:“加入动物元素 。 ”
这让整个团队都犯了难 。
吴轶博对南都采访人员回忆 , 当时自己没想明白 , 灯笼和动物如何分主次?怎样兼容?原本几乎一周一看稿的北京冬奥组委 , 从那时起近一个月都没有给他们任何意见 , “我的心里也是打鼓 , 会不会灯笼的方案也不能再往前走了?”但他们仍没有停止对专家意见的研究和推进 , 继续等待通知 , 终于在当年5月28日等来了新的消息:同意采纳“灯笼宝宝”的整体方案 , 项目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
大方向确定后 , “125项目组”转向了对细节的逐一考证、推敲 。 用吴轶博的话说 , “每一处细节都是难点 , 都是我们要越过的沟坎 。 ”她在采访中对南都采访人员介绍 , 吉祥物虽说比标志(logo)大一些 , 但它依然属于高度凝炼的设计 , “灯笼宝宝”身上的每一处都要“言必有意” 。
比如灯笼顶端的提手是“如意”;顶部的积雪体现了一句民谚“正月十五雪打灯” , 将北京冬奥会开幕时的“年味儿”和冰雪主题巧妙结合;灯笼共有13根金色轴辐 , 寓意着第13届冬残奥会;灯笼上的一圈正负形(又称“反转图形”)花纹 , 一眼看去是13对和平鸽 , 体现和平向往的同时对应着老北京的鸽哨声 , 两只相邻的和平鸽的翅膀 , 又围合成了天坛的剪影 , 更鲜明地指向本届冬奥会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灯笼宝宝”脚上的纹饰也有讲究 , 源自中国传统灯笼上的花型 , 近似蝙蝠 , 取“福”的谐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