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新媒体如何促进文化创造?|《新媒体与公众文化创造力》( 二 )


供给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匮乏感 。 基于这样的认知 , 继续细化个体认知的文化匮乏感 。 文化匮乏感包括了两类:( 1)因自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的匮乏感;( 2)他者需求引发的次级匮乏感 。之所以区分文化匮乏感的类别 , 源于不同的类型所需要的文化创造力不同 。 前者是一种原生的自发的认知意识 , 这种意识的强烈程度通常并不强烈 , 这是因为文化需求属于精神层面需求 , 这类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安全距离较远 , 欲望的强烈程度并不明显 。 后者是有外力因素的介入 , 解决文化供需的矛盾有义务或责任的因素在内 , 受外力驱使所产生的次级匮乏感更容易刺激一个人的文化创造力 , 这样的创造力满足的是他者的需求 。 在这种状态下 , 他者与创造者的距离的远近、利益关系的疏密程度与文化创造力的发挥程度相关 。 距离远近与文化创造力负相关 , 利益关系与文化创造力正相关 。
对于文化匮乏感与创造力的思考 ,需要遵循抽象思考和现实问题两条路径 。 在完成抽象的思辨后 , 接下来需要思考他者需求导致的次级匮乏感与文化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 包括对公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方式的改变 。 在传统媒体时代 ,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较大的有限性;互联网的出现 , 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范围 。 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 , 增加了公众的匮乏感 , 包括文化需求的匮乏感 。 这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 互联网构建了全新的环境 , 这种环境将每个人环绕其中 。 用户或非互联网用户均受互联网影响 , 认知范围不同程度地较互联网出现前的同龄人得到扩大 。 人们突然发现他们缺少的东西更多了 , 这种匮乏感对传统的文化环境提出了挑战 。 如果文化环境不能适应文化创造的成长和表达 , 那么关注增强领域和创造力相关的技能不足以提高整体创造力 。 在这方面 ,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表现得更为明显 , 这与“儒家社会的人比西方社会的人更少有创造力的倾向可能表明儒家思想中有一些因素会抑制创造力”有关 , 因为儒家强调秩序和对秩序的遵守 , 这样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相当明显 , 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 在互联网这个没有国界的平台上 , 中国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看到了许多先前不了解的文化类型 , 异质文化的新鲜感让人们感觉到自身文化的匮乏 , 迫切需求接触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 这种匮乏感源自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文化观念改变 。

公众新媒体如何促进文化创造?|《新媒体与公众文化创造力》
文章图片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对某种东西的匮乏时 , 会本能地产生相应的反应 。 在网络媒介环境下 , 这样的反应不是孤立的个体反应 , 而是群体性的反应 。 网络用户的上网不是封闭地满足于个体的信息需求 , 而会将自己的感受(包括文化方面的匮乏感)表达出来 , 这样的表达过程也是需求信息的传播过程 , 当具有类似感受或者可以解决这类需求的网络用户获取信息后 , 会得到回应 。 远距离的表达与回应构成了网络媒介特有的互动 。 信息交流的互动 , 带来一个新的活动:创造 。 按照契克森米哈赖的观点 , 创造力是一个人、一个领域和一个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互动 。 互联网的互动呈现出连续性互动的特点 , 这与网络用户的数量众多相关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网络用户互动 , 克服了现实空间的时差 , 人们不分昼夜地使用网络媒介 , 让网络互动变成了全天候互动 。 互动的频率增加刺激了包括文化需求在内的各种需求的连续性 。网络用户交流各自的匮乏感不是目的 , 他们开始寻找摆脱困乏的办法 , 这有点类似中国传统的“穷则思变”观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