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可能性的再探讨
一个原本在社区菜场空间发生的展览 , 缘何转向回到了美术馆?展览标题“再探公共的可能性”“再探”是否隐含着在落地的过程中 , 社会对公共艺术的接受度还存在间隙?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艺术在诞生之初就是公共性的 , 从岩洞壁画到古希腊 , 古罗马的雕塑 , 再到文艺复兴 , 所有在现在被认为艺术的创造都在公共语境中 , 只是特性不同 。
美术馆的出现要比艺术晚得多 , 美术馆把一些原本服务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吸收入白盒子的空间 , 所以公共艺术进入美术馆 , 或者说带有公共性的作品在美术馆里面被阐述 , 这事本不新鲜 。 但在经历了现代、后现代文化的洗礼 , 美术馆变得越来越神圣、越来越具有塑造和定义经典的功能 。 从20世纪初的杜尚到60年代实验艺术、80年代的社会介入 , 到90年代芝加哥“行动中的文化”(Culture in Action)提倡“把城市变为展厅 , 把物品变为项目” 。 艺术又开始试图走出美术馆、回归到城市和社区中 。
文章图片
2021年9月底 , “桂巷菜场美术馆”在曹杨桂巷坊展览现场 , 一些居民路过、停下脚步看展览 。
城市空间艺术季延续的也是艺术介入社区的脉络 , 尤其艺术介入作为一种策略和方法 , 正在从公共艺术领域延伸到更广泛的艺术实践之中 。 回顾从创作开始的过程 , 参展的艺术家是有主动走出美术馆的意愿的、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 , 也多次到曹杨调研 , 为“在地”而创作 , 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 , 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创新的可能 。
文章图片
苏畅作品《迁移》在桂巷坊入口 , 停留仅一小时便被“迁移” 。
比如 , 苏畅作品《迁移》其实就来自改建前的桂巷菜场 , 他从菜场中的实物翻模 , 再重新组合成作品 , 其体量也根据落地的环境设置 。 然而这件作品落地仅1小时 , 就不得不移走 , 艺术家调侃这是自己最短的艺术项目 。
缘何一个早已选定了落地点位并报备的艺术作品被移走 , 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艺术家、艺术策划方的问题?还是接受层面的隔阂?或者说公共艺术进入到社区空间后 , 如何管理和持续也考验了社区管理和共治的水平 。
文章图片
刘海粟美术馆“再探公共的可能性:桂巷菜场美术馆/艺术夜校总结展” , 《迁移》在美术馆门口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公共艺术不是单方面发起的活动 , 它的公共性也宣告着开放性 , 当在地居民看到一个异物放到自己的城市的熟悉空间中会想为什么放到这里?公共艺术在占有城市空间的同时 , 反过来也被城市空间所占有 。 在影响城市空间的时候 , 各种力量的效力便已经产生 。 但是公共空间本质上还是向全体开放 , 公众是慢慢接受 , 甚至主动赋予它一些再发挥、再创制的空间;还是直接拒绝了解?社区和街道层面应该做怎样的引导?这均是未来公共艺术真正介入社区需要面对的问题 , 同时需要探讨的还有公共空间的边界与边缘、参与性与在地性、策展的体系与机制等议题 。
对于在“桂巷菜场美术馆”的公共艺术实践 , 策展人施瀚涛也坦言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 而之所以将一个从一开始就试图要打破美术馆边界的公共艺术项目带回美术馆空间中再现 。 “当然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该项目历史化;相反 , 这实际上在提醒我们 , 公共艺术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需要磨合的空间 。 在美术馆中‘再探’是希望给自己和大家的一次机会 , 一起去回顾、反思这一项目带给我们的收获和教训 , 并重新去想象和探索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 ”施瀚涛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隔间小户型定制家具注意哪些方面?
- 黑色 大表姐刘雯真有范,穿撞色棉衣配小白裤时髦干练,机场也能当秀场
- 鳄鱼纹 气质美女穿小马甲凹造型,穿衬衫撑得“满当当”,摩登范太足
- 面膜当男生贴起面膜,VC赶来了
- 显得 当年被骂恶毒的容嬷嬷,如今84岁就是一个慈祥老人
- 张雪迎撞衫张嘉倪,穿羽绒服看不出10岁年龄差,当妈的反而更嫩
- 设计 张雪迎撞衫张嘉倪,穿羽绒服看不出10岁年龄差,当妈的反而更嫩
- 吉娜当妈后更有女人味,穿1万针织衫秀曲线,这身材P都不敢这样P
- 设计 吉娜当妈后更有女人味,穿1万针织衫秀曲线,这身材P都不敢这样P
- 融资当男生贴起面膜,VC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