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日中天到网络群嘲,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 二 )


从如日中天到风光不再 , 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
营销套路不合时宜?虚假宣传必遭反噬?智商税定价人人喊打?这些都是压死骆驼的每一根稻草 , 但最致命的那根 , 可能是杜国楹战略选择的失误 。
令人懒德感叹的是 , 小罐茶的命运好像冥冥中自有注定......
1.杜国楹看到的 , 是一个怎样的茶叶行业

从如日中天到网络群嘲,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国内茶叶市场 , 处于一种怎样的行业现状?行业规模超千亿 , 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 但第一名年营收不到20亿 , 大部分优秀企业干到3、4亿规模就止步不前 , 前100名企业加起来市场份额不足5% , 剩下绝大部分茶企都是小作坊 。
生产上大多沿袭传统农产品生产模式 , 从种植、采摘再到加工、包装 , 并无统一标准 , 各家无序生产 。 加工以手工制茶为主 , 工业化程度几乎可以省略 。
品牌上则呈现较为畸形的局面 。 虽然烟酒茶并称 , 但十大名烟、十大名酒都是品牌 , 只有十大名茶都是品类 。 说起名烟 , 黄鹤楼、中华等品牌耳熟能详;说起名酒 , 茅台、五粮液等等也是人尽皆知;唯独说起好茶 , 人们只会谈论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等具体品类 , 品牌几乎无人谈起 。
而最为玄学的 , 还是茶叶好坏的品鉴标准 。 消费者觉得好喝的茶 , 可能是被业内认定为品质低的茶 。 而行内人推崇的高品质茶 , 消费者可能也没觉得有多好喝 。 当消费者与行内人存在分歧 , 往往会被贴上“不懂茶”的标签 。 “懂茶”与“不懂茶”之间存在鄙视链 , 但“懂茶”的内部鄙视链 , 可能更为夸张 。
那么问题来了 , 业内认定高品质、但消费者觉得不好喝的茶 , 算不算好茶?当消费者无法品鉴茶叶好坏 , 也无法以个人感受做评判时 , 便只能以行内人的品鉴标准为准 , 任由企业定价 。

从如日中天到网络群嘲,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
文章图片
从供给侧看 , 一个潜在体量达万亿规模的行业 , 第一名市场占有率不到1% , 行业集中度极低 , 且没有行业标杆 。 生产没有统一标准 , 工业化程度低 , 大规模生产缺乏基础 , 制约全国性品牌产生 。 高、中、低端市场都没有品牌跑出、都有机会做成品牌乃至巨头 。
而从需求侧看 , 品鉴体系过于专业、品质判断门槛高 , 普通消费者甚至资深消费者都难以判断品质高低 。 品质认定权几乎垄断在行内人手里 , 定价更是企业说了算 。 对消费者而言 , 往往“越贵越好” 。
机会就在眼前 , 不走了 , 就这了 。 这一次 , 杜老板想做一家千亿企业 , 为这个被低估的行业正名 , 也为自己正名 。
2.小罐茶的成功 , 做好战略定位 , 做好战术执行
据虎嗅对杜老板的采访 , 他深信这样一个万亿体量的行业 , 完全有机会诞生千亿巨头 。 但肯定无法依靠传统生产模式做成 , 工业化规模生产是必然之选 。
从如日中天到网络群嘲,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未雨绸缪投资15亿建立黄山工厂 , 这让我想起当年刘强东力排众议自建物流 。 即便未来无法预测 , 但杜老板的这份魄力和决心也值得敬佩 。
解决了产能的后顾之忧 , 销售才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 。 他方法论沿用的是经典定位理论以及4P理论(即产品、价格、渠道以及推广) 。 据说创立小罐茶之前 , 他曾经把里斯、特劳特的经典著作《定位》翻出来复习一遍 , 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常识 。

从如日中天到网络群嘲,小罐茶究竟做错了什么?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