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高校美院牵手非遗传承人,探索“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

“非遗”是什么味道的?“非遗”背后有哪些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之后 , 古老的“非遗”又会焕发怎样的光彩?
10月26日 , 2021“BMW中国文化之旅”社会创新成果展在上海开幕 , 该项目旨在帮助非遗传承人共同设计开发的非遗作品 。
“什么叫非遗传承人?只要你过春节、过元宵节 , 大家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 我们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 ”宝马公共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杨新斌负责“中国文化之旅”6年 , 探访了许多非遗传承人 , 在被“非遗”之美打动的同时 , 他也意识到要让“非遗”在这代人手中传承发展 , 要努力的不仅仅是传承人 ,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议题 , 每个人的努力都必不可少 。

传统高校美院牵手非遗传承人,探索“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
文章图片

在海南展区 , 背景是刚刚染好的线 , 还有植物染料的气味
以气味为线索 , 串起海南非遗
椰雕、絣染、黎锦……海风椰香的海南岛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也保留了众多原生态的非遗手工艺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与非遗传承人合作 , 用现代的设计 , 让这些传统的非遗焕发出新的光芒 。
策展人李婧雯选取了一个新的角度“嗅觉”去呈现海南非遗 。 在这个版块 , 一切作品都是可以去“闻”的 。
絣染是黎族古老的印染方式 , 目前主要是美孚黎族掌握这项技艺 。 与其它地区不同 , 黎族的絣染采用先染色再织布的形式 。 把理好的纺线做经 , 紧缚在絣染架上 , 用有色棉线在经线上扎结所需的花纹图案 , 从木框上取下来 , 放入染缸里着色 , 染后晾干 , 摘去所结的棉线 , 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朦胧晕色经线 。 再在经线上织上彩色的纬线 , 就形成了一件精致的黎锦 。
展览现场 , 染蓝了一半的一束束白色棉线布满墙面 , 还带着新鲜的染料气息 。 凑近就能闻到淡淡的植物气味 。
“这是刚刚染好的线 , 直接运到展览现场 。 ”李婧雯选择气味为线索 , 希望在视觉之外增加一个新的维度 , 用嗅觉把观众带入到非遗所在地的那片土地上 , 唤起人们对非遗背后故事的关注 。
大屏幕上 , 循环播放着黎锦非遗传承人符林早生活、织锦的场景 。 在海南 , 黎族女性并不是时时刻刻在织造黎锦 , 她们仍在过着传统的农家生活 , 农忙时下地插秧 , 空闲下来才席地而坐 , 把踞腰织机放在腿上开始织布 。 一匹窄窄的黎锦 , 在农忙时节往往要几个月才织好 。 这是黎锦诞生的土地 , 是它背后最真实的生活 。

传统高校美院牵手非遗传承人,探索“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
文章图片

椰雕装置 , 打开每个椰雕梭子 , 都能闻到属于海南当地的一种独特气味
另一样海南的非遗椰雕也被赋予气味的元素 。 一件以黎族传统踞腰织机为灵感的装置作品上 , 椰壳雕成一个个中空的织布梭 , 挂在经线上 , 每只梭子都可以从中分开 , 中空的壳中 , 可以闻到属于海南的各种独特味道 , 有椰子的香气 , 有大海的咸味 , 也有植物染料的草木气息 。
“气味有很强的叙事性 , 又很容易牵动情绪 。 我们用到了很多味道 , 都是复刻当地的气息 , 希望观众闻到就能联想到当地发生过的事情 。 ”李婧雯认为 , 理解海南的气候和人文 ,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传承人 , 理解他们制作出的非遗手工艺品 。
符林早与清华大学染织服装系副教授王悦合作 , 制作了絣染作品《和·合》 。 《和·合》由一件家具作品和一件装置作品组成 。 装置作品从絣染技艺中获得灵感 , 在一段黎锦上同时呈现了黎锦制作过程中从原始纱线到染色、织布等多个步骤的工艺 , 表现出扎经染色、制造过程中的美 。 家具作品是一套高低错落的组合木凳,以黎锦织物为装饰 , 织物纹样有很强的叙事性 , 展示了黎族女性生活中的三个场景 。 从织物颜色到图案设计 , 再到呈现形态 , 王悦都对传统黎锦做出了改良 , 素雅的配色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