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进化论:新型青年如何消费( 二 )


和王莹一样购买体验服务的不算少数 。 工作刚满一年的李自刚在“双11”活动中购买了两个月的头部按摩卡和打折的游乐园年票 。 “我很享受在工作一天之后去按摩 , 可以有人为我提供服务 , 缓解疲惫的状态 。 ”
游乐园年票则是为了获得“单纯的快乐” 。 “买了年卡后 , 节假日可以不用预约 , 想玩多久过山车就玩多久 。 仅仅是去游乐园坐着发呆看夕阳 , 都是特别美好的体验 。 ”李自认为 , 相对于商品 , 体验型消费虽然没有获得拆快递的实体快感 , 但能够“预约”美好的时间和心情 , “为快乐埋单”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艳指出 , 在心理学领域 , 心理学家与行为经济学家ThomasGilovich教授曾提出 , 新的消费决策类型可以划分为体验性消费与实物性消费两类 , 体验性消费是无形的过程与经历 , 是有限时间内的感受与享用;实物性消费则看得见摸得着 , 强调对商品的“保存与占有” 。 其中 , 体验性消费比实物性消费带来的快乐体验更好 。
为体验与服务埋单 , 为什么比购买具体物品更令人感到快乐?高艳表示 , 相对于可以随时携带在身边的实物性消费购买的物品 , 体验性消费往往只能以记忆形式储存在消费者的脑海中 。 随着时间距离的增加,人们对于体验购买的心理距离越远 , 便会自动带上一层“美好滤镜” , 感到开心和快乐 。
同时 , 体验性消费更不容易进行社会比较 , 即使是去同一家游乐园、让同一位“Tony”老师提供服务 , 不同的人获得的体验感也是独一无二且不易比较的 , 从而能够减少“攀比”带来的不良影响 。 体验购买更能满足基本心理需求,它让人们与自我的联系更紧密 , 也能满足社交关系和分享的需要 。
“购买服务和体验是花钱买时间 。 ”高艳指出 , “当人们不再疲于做家务、清洁、跑腿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 去体验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时 , 可以增强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 从而提升幸福感 。 ”
用消费替代努力?别落入多巴胺的“陷阱”
李冉发现 , “画饼型消费”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次 。 对于她而言 , 消费前画的“饼” , 其实都是为花的钱找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小借口 , “当你为花钱赋予一些目标 , 比如学英语、健身 , 内心的不安和负罪感会稍微降低一些” 。
与此同时 , 年轻人也在用消费去替代一些原本该付出努力的东西 。 在陈嘉仪的“双11”购物车里 , 运动、护肤、书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 陈嘉仪购买了全套运动装备 , 趁着折扣下单了整套“二十四史” , 还买了号称“熬夜必备”的精华 。
陈嘉仪觉得 , 消费是为了弥补自己原本该努力的事情 , 花了这钱 , 仿佛就能“鱼和熊掌兼得” 。
“当代年轻人想要的东西太多 , 注重养生和知识 , 但又做不到保持健康的作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 ”运动动力不足 , 就用昂贵的设备督促自己运动;无法坚持早睡早起 , 但又想保持皮肤状态 , 只能“买最贵的精华 , 熬最狠的夜”;至于买书 , “买了就是看了” 。
“为什么人们会不断买买买?有时候不是享受事物本身 , 而是多巴胺让人们有了无休止追逐和攫取的冲动感 。 ”高艳指出 , 当人们得到想要的东西时 , 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 多巴胺帮助人们预测快乐 , 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欲望 , 进而促使我们为追求奖赏采取行动 。
在高艳看来 , 找借口进行“画饼型消费” , 或是将消费作为努力的“安慰剂” , 实际上都是在追逐 。 当“得到”本身就令人开心时 , 真正的体味、感知和享受其实是缺乏的 。 “有的年轻人意识到其中的不对 , 但依旧服从自身的购买欲望 , 为了降低负罪感而找借口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