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方医养建筑设计钱宁亚:唯有专注,才能在思辨中前行( 三 )


设计院往往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上升路线 , 设计好的技术水平高的 , 会慢慢走上去 , “上来你才发现 , 管理和单纯的搞设计搞技术是两码事 , 占用了相当大的精力 , 对业务的专注度实际上是下降了 , 但是我又特别喜欢搞设计 , 割舍不下 , 会习惯一个项目分配下去后 , 还是会自己去勾一勾画一画 , 反正就觉得这样自己能得到释放 。 ”
经营和创作的矛盾始终存在 , 但是就建筑师本身来说 , 又不是矛盾的 , 一个项目的落地 , 只有前期的数据的对接、管理的对接、施工过程的对接 , 组织人员搞设计的过程是雷同的 , 只不过看精力该怎么分配 , 以前是钱宁亚自己亲自去做 , 现在无非就是带领团队一起做 。 对整个这个作品就是投入一次设计 , 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有一个经验 , 把控 , 甚至牵扯到你的管理人员调配 , 对内对外的衔接 , 合同的签署等等 , 包括施工企业跟业主跟监理等等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 这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干 , 最终的完善完成 , 还是靠设计本身 。 所以钱宁亚也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挑战 , 需要在其他的方面更加丰富自己 。 角色转换既是常态也是必然 , 是成长的必要过程 。
未来会有什么走向?活成大师 , 成为院士 , 设计出经典 , 作品100年后不被拆掉……这些也许是建筑师的终极向往 。 但人活在现实中 , 钱宁亚无比清楚 , 自己是做不到的 。 钱宁亚特别喜欢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 , 他觉得阿尔瓦才是建筑的天才 , 真正的大师 , 90年前的帕米欧肺病疗养院 , 到今天也是值得传诵的经典作品 。 当然 , 自己做不了大师也没什么 , “最终的结果我不是为了要当大师 , 不是为了要当院士 , 我们尽可能在这人生的历史长河当中 , 职业生涯当中能留下一个作品 , 哪怕一个作品让大家觉得挺好就行 。 ”概括成一句话 , 无非就是“尊重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
采访人员问他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 他答专注 , 热情 。 他从自身的工作经历出发 , “我觉得我有一股劲儿 , 就是需要去专注这件事情 , 无论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 自我是满足的 。 ”从自己的作品当中 , 从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中 , 从自己的工作劳动成果当中 , 获得愉悦感 , 至关重要 , “所以专注本身就是无论发生怎样职务的变动 , 情绪的变化 , 外部环境的变化 , 精气神没变 , 我接触到的包括我的同事大部分很尊重自己所学的专业 , 因为建筑学专业不是一个大众不接受或者不了解的领域 , 成果如何人们是能体验到 , 看得到的 。 ”
前行路上总有一些重要场景令人难以忘记 。 那是1999年 , 钱宁亚27岁 , 才从上海调回济南总部以医疗建筑见长的第四分院 , 院长顾国栋带着他去投标宁波市一家医院的改扩建项目 。 四万平方米 , 已经是当时最大的项目 。 司机拉着俩人开车从济南到宁波 , 早上六点出发 , 用时11个小时到宁波 。 一千多公里 , 中间只在无锡略休息一下 。 中标以后也是一直这三个人驻扎在医院 , 使院方一度以为这是个皮包公司 。 “我们那会儿做一个单体会研究很长时间 , 电梯要装多少部?放在什么位置?平面什么特征?男女卫生间有多少个蹲位?怎样走最合适最方便?抠得特别细” 。 提起往日时光 , 钱宁亚的那种开心是不加掩饰的 , 外放的 。 那是专注而热爱的自己 。 当年的“速度与激情”未来也许不会再有 , 但永远难忘 。
他怀念只画图的纯粹快乐 , 也在现实的管理和技术多重工作中 , 寻找到职业新的锚点 。
对话钱宁亚
筑医台融媒体:您是怎样走上医疗建筑设计道路的?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