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是什么?

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 。在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 。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
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 。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以及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中毒)等重大公害,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另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癌症以及非特异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
环境医学工作者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新成就,研究了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和方法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医学也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等;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和射频辐射等;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
其中以化学性因素影响最大 。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时,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环境污染物一般是浓度低、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多种毒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的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受影响的对象很广泛,包括老年、壮年、青年、幼儿,即整个人群,甚至还包括母腹中的胎儿 。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复杂的 。它们可从多种途径侵入人体 。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烟尘,主要通过呼吸道作用于人体;水体和土壤中的毒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一些脂溶性的毒物,如苯、有机磷酸酯类和农药,以及能与皮肤的脂酸根结合的毒物,如汞、砷等,可经皮肤被人体吸收 。
毒物经人体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 。有些毒物可在某些器官组织中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中等等 。很多毒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被活化或被解毒 。不少器官如肾脏、胃、肠等,特别是肝脏对各种毒物有生物转化功能 。毒物以其原形或代谢产物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其毒作用 。
最后,毒物可经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数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排出体外;有的在皮肤的代谢过程中进入毛发而离开机体 。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状、进入人体的剂量、持续作用的时间、个体敏感性等因素 。一般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即毒物对机体敏感器官所产生的效应,随毒物的剂量增加而增强 。
毒物进入人体后,机体能通过代谢、排泄和蓄积在一些与毒作用无关的组织器官里,以改变毒物的质和量 。毒物剂量增加,超过人体正常负荷量,机体还可动用代偿适应机制,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暂时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呈亚临床状态 。如剂量继续增加,以致使机体代偿适应机制失调,便会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可表现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两个方面 。特异性损害就是环境污染物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以及产生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等,此外还可引起致敏作用 。非特异性损害主要表现在一些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的下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