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这里遍地豪车 , 员工月薪1W+ , 还招不到人

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文章图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
文/吴鹤鸣
编辑/范婷婷
在中国童装名镇织里 , 一件童装从设计图变成实体产品 , 只需要3小时 ,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效率 , 都可以精确到以秒为单位 。 全国平均每卖出2件童装 , 就有1件出自织里 。
这里有超过2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从事童装行业 , 从源头的布料织染、设计打版 , 到生产制作、质检 , 再到物流标准、打包分发 , 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产业链环节 , 都能在方圆一公里以内凑齐 。

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文章图片
每年 , 成千上万的“外乡人”涌进织里 , 他们创造一个个新的创富神话 , 也有人黯然退场 , 遍地丝绸和机杼的织里土地之下 , 埋藏无数的欢乐、心酸、壮志、不甘 , 和眼泪 。
从扁担街走出的产业
织里镇隶属于浙江湖州 , 在明成化年(1465-1487)《湖州府志》里 , 织里曾被称作“职里” , 崇桢年间《乌程县志》改称“织里” , 因当时织里丝绸织造业兴旺 , 户户皆绣机 , 遍闻机杼声 , 故而得名 。
这片土地历来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 。 明代的织里、晟舍一代是全国的图书出版中心 , 商贾云集、人文荟萃 ,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曾经描绘过织里一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

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文章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 , 织里农民每天都会用扁担挑着大包小包 , 将自家缝制的绣花枕套、儿童肚兜等小商品拿到路边摆摊 , 这条街也被当地人叫做“扁担街” 。
经过40多年的风雨变迁 , 如今的织里年生产总值达327.5亿 , 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 , 今年前8个月 , 全镇童装销售总额超410亿元 , 同比增长15.1% 。 同为童装城的广东佛山 , 靠着广交会的地缘便利和工业基础发达 , 一直与织里暗暗较劲 , 这两座南方城市也“分食”了中国九成以上的童装产业 。
立住“中国童装名镇”称号的背后 , 是无数织里童装企业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
35岁的沈东平是土生土长的织里人 , 他的父母是第一代在织里小作坊创业卖服装的本地人 , 他如今算是“织二代” 。
每天上午十点 , 他会驱车从市区的家中出发 , 如果不堵车 , 来到织里的工厂需要半小时 。
他和妻子都在厂里上班 , 他的办公桌上是霸气的“外星人”三连屏 , 是属于直男们才懂的性感 , 手边摆着金灿灿的都彭打火机 , 沈东平会不时盘一盘 。 对着办公桌摆着一张整根鸡翅木雕的树根茶台 , 用来招待客户和朋友 。

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文章图片
沈东平
聊起父辈的生意 , 沈东平沉思了一会儿 , “大概要从改革开放讲起了” 。
1978年 , 以轧村村民为代表的织里人 , 就开始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做绣品生产 , 东到上海 , 北到无锡、宜兴 , 像百年前的书商船运一样 , 开始走南闯北的经商之路 , 只是这次 , 织里走的更远 。

父母 这里遍地豪车,员工月薪1W+,还招不到人
文章图片
两年后 , 轧村的大礼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市集 。 1983年 , 如今因为拆改已成空地的狮子桥边 , 在当年却是另一幅热闹景象 , 附近的织里人每天都会挑着扁担 , 将自家小作坊缝制的绣花枕套、儿童肚兜等货品挑到路边去摆摊 , 当地人索性就叫它“扁担街” , 俨然一副湖州版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 眼见产业兴旺 , 织里政府用玻璃钢瓦在扁担街搭了36个简易棚 , 支持老百姓的自发贸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