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中庸》:何谓中?何谓庸?

中庸之道,就是至诚于内、致中和于外的内外合一之道 。修身始于至诚,止于致中和 。《中庸》认为“诚外无物”,诚是认识世界的根本,王阳明的心学便是滥觞于此 。我们可以认为“知行合一”的理论和“至诚、致中和”的理论是一致的 。这是从“义理”角度的解读,本文将从“说文”角度,结合名家注解,对“中庸”二字进行梳理 。
何谓“中”?
《说文解字》中,和也 。
《说文解字》中,最早是指一种礼器,天子用之以号四方,后来成为一种准则 。
《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荀子 。儒效》里头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也 。
何谓“庸”?
《说文解字》庸,用也 。
《尔雅》庸,常也 。
《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
何谓“中庸”?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礼记正义》里头,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
《河南程氏遗书?第七》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
大体上经典有三种解读方法,一是是侧重咬文嚼字的功夫,二是侧重融汇贯通的道理,三是以经解经的办法 。汉代经学博士在恢复前秦典籍之后,发现读不懂了诚外无物,于是花费大量的功夫去做注释,通过研究字的形音义来解读经典 。隋唐之际读书人发现汉代的注释已经读不通了,又开始给注作“疏”,结果三五千字的经典让他们越注解越后 。宋代儒者一改前代作风,开始侧重于道理的贯通,而过分重视注疏,于是各自发挥,各说各的道理 。明代后期以及清代的学者发现,宋儒除了胡说八道之外就是曲解附会,他们所传述的根本不是圣贤之言,而是自我臆断,于是清代以考据为主的实学兴起 。
我们从《中庸》的历代注解也可以看出端倪来,汉儒郑玄的解释大体还是按照《说文解字》的意思,“中”是“和”的意思,“庸”是“中和”之用 。这层含义我们从孔子论述也能看出端倪来,“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宋儒二程的解释开始自我发挥,不偏说的是中正,不易说的是保持中正不变化 。宋儒朱熹在二程的解释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出来“无过无不及”的说法,也就是说中庸追求的是“刚刚好” 。
今人所批评的“中庸”一般是两套说辞,一说是“折中主义”,二说是“平庸平常” 。很显然一个侧重点在解读“中”,一个侧重点在解读“庸”,其结论都不是“中庸”本来表达的内涵 。《礼记·中庸》原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跟西方的没有固定立场的“折中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中庸立场很明确,就是周礼,一切为恢复周礼而服务,无论是内修诚,而是外修仁,目的都是达到“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和状态 。《礼记·中庸》有“极高明而道中庸,诚则明,明则诚”的论述诚外无物,很显然中庸之道是极其高明的“至诚之道”,而并不是现在批评的平庸无能 。
综上所述:“中庸”至少有三层含义 。
一是“中和之用”,是“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是周礼的作用 。
二是“中正不移”,是矢志不移地坚持天下正道,天下正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