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最大“卖官案”的来龙去脉:一个穷小子的贪腐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发生过一起当时最大的“卖官”案件 , 这一案件的主人公名叫马德 , 他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 。马德在职期间大肆卖官 , 将绥化市政坛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市 。

建国后最大“卖官案”的来龙去脉:一个穷小子的贪腐路

文章插图
在黑龙江省的版图上 , 离牡丹江和绥化都不太远的黑龙江省中部 , 有一个克东县 , 它因位于克山县之东而得名 。克东县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带 , 地势起伏 , 自然资源丰富 , 是黑龙江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
马德1949年11月出生在克东县乾丰镇的一个贫农家庭 , 贫困的家庭并没有给予他温暖和幸福 。马德祖上三代都是贫农 , 马德的父母生了8个孩子 , 家庭条件差 , 孩子又多 , 他的家境用4个字就完全概括--“饥寒交迫” 。
上初中时 , 马德的母亲去世了 , 马德的父亲马殿阁30多岁就开始有病 , 一家9口人 , 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 , 马殿阁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 。马德从小喜欢读书 , 他从上小学到高中期间 , 放学后就去村里捡破烂 , 靠卖废品赚取微薄的学杂费 。1968年 , 马德高中毕业了 。根据个人的政治表现 , 马德被上级组织部门留在了克东县 , 分配到军管会工作 。后来 , 因工作需要他又回到了家乡公社工作 , 负责公社的后勤工作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 , 马德与妻子田雅芝恋爱并结了婚 。
建国后最大“卖官案”的来龙去脉:一个穷小子的贪腐路

文章插图
1970年 , 20岁的马德被当地党委和贫下中农们推荐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 。当马德接到入学通知书时 , 他简直不相信 , 他即将入学的竟是千里之外的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就这样 , 马德跨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 , 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农兵大学生 。当时的班主任、上海复旦大学生中文系退休教师高天如说:“那时 , 马德这一届中文系学生共有73人 。因为是文革中大学恢复招生的第一届学生 , 他们都是各地基层组织推荐选拔上来的 , 能上名牌大学 , 实乃不易 。当时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学历要求是初中 , 可马德是高中生 , 他的知识基础是很不错的 。”
据坊间传闻 , 马德大学毕业的前夕 , 他将自己的惟一值钱的旧手表卖掉了 , 得到30多元钱 。可这些钱还不够 , 复旦大学的老师们又为他凑了一些钱 , 马德才买了一张从上海到哈尔滨的火车硬座票 , 票价是39.4元 。他从复旦大学完成学业回到黑龙江后 , 正式步入政坛 , 从此他的从政之路平步青云 。
1976年8月份 , 马德担任黑龙江省经委办公室秘书长副科长 , 1980年 , 马德担任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1982年马德的从政之路迎来了转折 , 马德作为优秀干部 , 被省委派遣到基层工作 , 马德离开了工作岗位 , 来到了牡丹江市海林县担任副县长 。马德在担任副县长期间 , 仅用4年时间就将贫穷的海林县建设成了全省的先进县 。马德下乡的工作经历为他日后的仕途镀了一层金 , 1986年马德晋升为海林县委书记 。32岁的马德到海林县走马上任 , 从此 , 马德从政道路一帆风顺 。34岁时 , 他当上了海林县县长 。35岁时 , 又当上了海林县县委书记 。几乎在每一个岗位上 , 他都是当时整个黑龙江省最年轻的干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