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之父母( 二 )


阴阳两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所谓的极反 。例如,一些急性发热性疾病,由于热毒严重,消耗大量的机体活力 。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冰冷、脉微细等症状,为阳证转化 。为消极证据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的转变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阴阳的消长是阴阳转换的前提,阴阳的转换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
中医阴阳学说的应用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处处体现 。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治 。
1、解释人们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了对立统一和阴阳统一 。就身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身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五脏(心、肝、脾、肺、肾)属于阴,其功能主要是静止的;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于阳,其功能是行主 。五脏器官按位置可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个脏腑都可以将其功能归为阳,将其实质归为阴 。此外,经脉还可分为阳经、阴经等 。
2、人体生理功能总结
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关系和谐、对立统一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于阴,生理功能活动属于阳,两者相互依存 。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理活动的结果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的生命就会停止 。
3、描述人类的病理变化
中医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们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造成的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概括为阴阳偏盛偏衰,以及对方的介入等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阴阳不和” 。” 。在很多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善与恶的较量,各有胜负 。这个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换来概括说明 。
阴阳偏胜包括阴阳偏胜,是指阴阳任一方因邪气作用(或自身机能的病理兴奋)而发生的病理变化 。高于正常水平 。应香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阳虚阴寒不能克制,可能出现虚寒症状,即即阳消而阴生,“阳虚则寒”;阴虚,不能抑制阳气,可导致虚热之症,即阴减阳升,“阴虚则热” 。
阴阳互损是指体内正气,尤其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与阳阳损与阴 。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关系 。阴阳相损的最终表现是“阴阳两亏”和“阴阳两虚” 。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不平衡所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阴必阳,双阳必阴”就是对这种病态的描述 。
4、指导疾病的诊治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任何疾病,无论多么复杂多变,都可以通过阴阳学说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 。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例如,颜色鲜艳的是阳,颜色深的是阴;闻诊声大者为阳,声音低者为阴;浮、数、大脉者为阳,重、缓、小者为阴等 。从证型上看,病位为阳,证为阳,热证为阳;病位为阴,虚证为阴,寒证为阴 。
中医在确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也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如阳邪上盛所致的上火,可根据热的原理,用感冒药清热;寒冷的 。阴虚所致的虚热证,宜用养阴药补虚;阳虚所致的虚寒证,宜用温阳药补阳 。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必须补充阴阳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