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出塞的诗意啊?

,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指地名,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译文】1: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还未回还 。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便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
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长安(今属西安市)人 。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天宝元年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安史之乱起,他避乱回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
一部分描写妇女生活的诗也很能有名 。他的诗意境开阔,精神昂扬,语言流畅,言简意深,当时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著有《王昌龄集》 。
编辑本段诗歌讲解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代 。由于国势的强盛,唐王朝或抗击外族入侵保卫边防,或对外开拓疆土,不断进行对外战争,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 。
同时由于唐王朝打破了世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一部分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有了从政的可能,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就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
诗从写景入手 。“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
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行,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