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社交牛×症?:一场主动的自恋,被动的突围( 二 )


自恋:为社交正名
在精神分析领域 , “自恋”(narcissism)在最初并非一种积极评价 。 弗洛伊德将人本能表达与需求满足的内在动力命名为“力比多” 。 除去婴儿阶段 , 力比多找到路径向外在客体投注 , 成为了人满足需求的必然途径 。 当这一路径受阻 , 或人失去了投注的能力 , 他便只能将力比多向自我投注 , 于是形成了自恋 。 自恋意味着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只能对着自己“孤芳自赏” , 沉浸在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之中 。 “明星双喜哥”的一段社交牛B症视频 , 或许能够佐证这种“自恋”的阐释——同样是在地铁上 , 双喜哥举着手机 , 大声叫嚷:

喂?是玉皇大帝吗?找我参加蟠桃会?……

主动|社交牛×症?:一场主动的自恋,被动的突围
文章图片

网友们关于社交达人的调侃 。
但“自恋”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得到不同的定义 ,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阐发 。 比如在弗洛姆那里 , 自恋更多指向了一种正向的维度 。 不过 , 弗洛姆使用的是“自爱”一词 , 与之相对的则是“自私” , 也就是不自爱 。 出版于1947年的《为自己的人》一书中 , 他指出自爱是生产性的 , 而自私却是破坏性的:
“对人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 , 根植于人的爱的能力 , 即关心、尊重、责任和认识 。 如果一个人有生产爱的能力 , 那么 , 他也就会爱他自己……自私者只关心自己 , 他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 在给予中他毫无快乐 , 只有在获取中方觉享受 。 ”
换言之 , 自爱表达的是一种爱的能力 ,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 , 他也就没有办法爱世人 。
更进一步说 , 也就没有办法融入社会道德与文明的发展之中 。 尽管“自恋”成为正向 , 但社交牛B症显然更加对应“自私”一词——关心、尊重等关键词 , 在社交牛B之举中几乎看不到踪影 。 即使是玩笑式的、不使人产生冒犯感的外向社交举动 , 也蕴含了对正常社交规则的反叛与戏谑 。
难道社交牛B症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私之举、破坏性之为吗?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观点 , 或许能为社交牛B症正名 。 他对自恋的阐释更为激进 , 在《付之行动》(Acting out , 2009)一书中 , 他认为无需对自恋增添什么道德维度的限制 , 自恋本身就有意义 。 自恋是在人群之中确立自己个性化的过程:如果连自己都不欣赏 , 那么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 我在芸芸众生之中存在的意义 , 又算是什么呢?
斯蒂格勒的看法显然与当今社会有关 。 他认为当前的社会正在损毁人的自恋能力 , 人们没有办法在集体中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 当一切都已被抹平、每个人都被塑造得差不多的时候 , 人们便无法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 有趣的是 , 斯蒂格勒年轻时因为抢劫而入狱 , 进而阴差阳错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 。 而他抢劫的动机 , 恰恰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 只有犯罪带来的刺激感 , 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

主动|社交牛×症?:一场主动的自恋,被动的突围
文章图片


主动|社交牛×症?:一场主动的自恋,被动的突围
文章图片

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剧照 。
在这一点上 , “杀马特”似乎是一个极为恰当且接地气的例子 。 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揭示了当年这群年轻人为何要制作出如此怪异的发型 。 这群来自农村的进城打工人 , 面对差异极大且无法融入的城市 , 难以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 他们以标新立异的方式来突出自己身份的与众不同 , 正是在这方失落的土地寻求自己的存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