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二 )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李季《余·影》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艾迪·帕斑多诺《生活在喜悦的人生里》
展览中 , 还有几件作品与突出了奉贤的“在地性” , 比如 , 郝经芳&王令杰的《咡》 , 是一个由瓦缸作为载体的声音装置 , 瓦缸与奉贤酿造的历史相接 。 奉贤人民积累了大量经验 , 可以通过发酵声音了解缸内状态 , 在与酒糟和酵母的对话中 , 凸显出生活的智慧 。 艺术家将瓦缸和发酵声重新组合 , 以诗意诠释酿造的历史 。 谭英杰《树下的想象》也是奉贤驻地一个多月 , 将在此地遇见的事转换成方案 , 以文字、图案、手绘的方式在透明亚克力上呈现 , 并刚在不同的树梢之下 , 等待观众的偶遇 。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王令杰&郝经芳《咡》
公共艺术 , 是公众参与的艺术 , 也是场域的艺术
不同于城市雕塑 , 公共艺术尤其强调公共性 , 以及公众的认可与参与度 。 在此次展览中 , 主办方似乎也有意识地侧重了这一观念 , 有几件作品公众可以参与其中 , 并产生互动 。 比如 , 拉斐尔·多梅内克《基本旋转 , 上海 , 鱼贯而入》 。 多梅内克生于古巴瓦哈那 , 目前生活在纽约 , 多重文化背景让他的作品多元而异域 。 此次在金海湖畔的《鱼贯而入》由四组可移动板组成 , 公众身在其中 , 如同穿行在移动迷宫;亦可以推动旋转移动板 , 成为作品构成的一部分 。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拉斐尔·多梅内克《基本旋转 , 上海 , 鱼贯而入》
艺术家使用了城市化进程中最常见的建筑保护材料制作了四组面板的表面 , 网布层叠间 , 雕刻的文字讲述了多梅内克将隐匿于城市间的交流、互动、空间转换的诗意 。 在公众移动面板、穿行期间的过程中 , 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意象也隐含其中 , 在装置面板旋转移动的斗转星移之隙 , 似乎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无限变化的缩影 。
除了作品本身外 , 双年展还联合了青年建筑师打造创意艺术驿站、游艺发电站等公共服务小站 , 展期内也成为与艺术家交流的互动空间 。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上海之鱼·游“艺”发电站
作为上海“五大新城”之一 , 在奉贤“上海之鱼”设公共艺术双年展确实是丰富市民的休息文化 , 提升区域关注度 , 乃至通过一些艺术作品了解此处的历史 。 然而相比学术上的“公共艺术”概念 , 国内目前尚存在差距 , 部分停留在城市雕塑阶段 , 或多处于政府打造社区文化内容 , 并非真正意义上公众参与 。
就公共艺术而言 , 两年一届的双年展似乎稍显仓促、不少作品只能“点景式”呈现 , 淹没于“上海之鱼”的巨大场域中 。 这种快速让人想到了已故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将在9月18日完成的“凯旋门包裹项目” , 这是他与妻子珍妮-克劳德1962年制定的计划 , 历经60年后实现 , 也是对他们艺术最荣誉的纪念 。

生活|现场|“艺术是慢活”,“上海之鱼”里的公共艺术
文章图片

法国巴黎 , 日落时分 , 包裹中的凯旋门 。
克里斯托夫妇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1995年 。 1995年6月17日 , 正值二战结束50周年 ,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被10万平方米的银白色丙烯面料和1.5万米的深蓝绳索包裹起来 , 成为一座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大地雕塑 , 当时距柏林墙倒塌不到六年 。 包裹国会大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他们花费24年的时间说服了近200位德国议员支持他们的作品创作计划 。 被包裹的国会大厦展出时间仅为两周 , 却吸引了多达500余万名的游客 。 因为对艺术的执着 , 克里斯托还拒绝了三大男高音在被包裹的国会大厦前举行音乐会 。 由此 , 公共艺术作品诞生过程中艺术家如何坚持、如何让人接受 , 如何讲述意图 , 均是作品诞生的一部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