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学的发展历史及相术浅析


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相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七世纪,也就是古代的春秋时期 。
在学术诸多的古代,观相术被认为是古人观人、识人的学问 。即使在现代,人们还是很讲究面缘的 。相人的学术(即相术),由于长期不登大雅之堂而充斥于社会;由于不是普学而又显得几分神秘;由于解答的是人自身的问题而惹起大家的好奇 。一直以来,相术都是一个许许多多人试图去发掘去释疑的话题 。比如,初次见面的人,从面相上怎样才可以看得出两个人的缘分深浅,是很容易引发人们好奇的问题 。
古人认为相的好坏,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只是古人提供的经验,是否可靠以及如何作为现在的参考,全凭大家的辨析能力 。深入理解讲述相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唯一可考的是古人遗迹和书斋里的那点经验 。相术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现代相术应该是古籍与现实科学结合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远离迷信,以一种正常而客观的态度看待相术研究 。
相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相学是怎样一门学问呢?
观相学(观相术),是古代学者们的智慧结晶
北宋时期,有个叫钱若水的人,曾到华山求访一位名为陈抟的道士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这是道家学术的一位代表人物 。钱若水拜访陈抟之前,有一位麻衣道者为他相面 。钱若水当然也是位名人,编撰过《太宗实录》,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 。由此,后人每有相法的学术都托名于麻衣 。在《麻衣神相》里,多处有引陈抟的著述 。如《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人刘邵所作 。刘邵初为尚书郎,后赐爵 。他博学多闻,著作很多 。又如《冰鉴》,是被誉为清代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作的,无可厚非,也是个文韬武略的人物 。
观相学(观相术),是前人与后人的经验总结
历史上传下来的识人观相学的著述很多 。如《水镜神相》、《神相铁关刀》、《冰鉴》、《太清神鉴》、《人物志》等 。这类学术,我们姑且称为杂家学术,正是这些杂家文化,对民间社会产成了深刻的影响 。
相法学相传以来,根据它的传习以及影响的层面,后世直至现代,有文人把其划分为“江湖派”和“书房派”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角度分析,不涉及学术层面的讨论,会发现这两个派系是有各自鲜明特征的 。江湖一派,明显的特征是用来谋生 。书房一派,纯粹是属于知识阶层的,或赏玩,或探究,或致用 。
综观两派学说,江湖派重“奇”,书房派则重“神” 。江湖派的代表人物如明代袁洪,就在自己所著的《柳庄神相》中认为相以“奇”为贵 。称在古代传说中,黄帝生有一副龙颜;尧帝身高八尺,眉分八彩;舜帝的眼睛是重瞳;颛顼载牛而出;禹的耳朵有三个漏洞;皋陶生有马口;孔子反羽 。另外还有帝喾、周公、武王、商汤等,即古人称为的十二圣者,都有异于常人之相 。这里认为,奇相也就是贵相 。
而书房派则认为相在于“神” 。在文人的趣味里,对“神”的赏识、探究、阐释是延绵不断的 。无论是书法、绘画、艺术还是吟诗作赋,都在其中传达了对“神”的推崇和发扬 。同样,在相(学)术里,书斋一派也是如此 。如在《人物志》中有曰:“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一个人淡定自若的神情,或说是素质最为可贵,这种气质和神情是修之于内而显现于外的个人的神采 。又:“夫色见于貌,所谓徵神 。徵神见貌,则情发于目 。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彊 。”笔者说,精神显现于形貌,就像一个人的情感从眼睛向外流露 。因而说,仁是眼的精气凝聚,看起来诚实而忠厚;勇,是胆的精气凝聚,看起来目光烟炯,强烈有力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所以说,事物产生有其形貌,形貌又相应地体现于内在的精神,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对人对物则可以穷理尽性知晓其概略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