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文章插图
柔美的线条,摇曳的身姿,飘逸的秀发,姣好的面庞,脚踩一双高跟鞋,这想必是女性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了,一双小小的高跟鞋往往是女人们特别的武器,让她们在“咯噔——咯噔——”的脚步声中,走出她们独有的自信与大方、精致与美丽。一双小小的高跟鞋,似乎已经成为了女性独有的象征,在她们的足间演绎着千种妩媚与万种风情。那么高跟鞋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古代的高跟鞋与近现代的高跟鞋又有哪些不同呢?不妨让我们一起回溯时光,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从高跟鞋的滥觞里听听那段动人却有些遗憾的传说,听听高跟鞋是如何在历史的琴弦上演奏它的生平与格调,它又是如何在星霜屡变的历史长河中展现它独有的华美与高贵。
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文章插图
高跟鞋的前世由一个动人的传说开始,最开始的高跟鞋以实用性为主,并不是女性的专属,使用具有普遍性,到后来高跟鞋不断发展升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高跟鞋的功用渐渐由实用功能转向美学功能,成为了女性美丽的符号。1、重耳焚山烧基友,诞生第一双高跟鞋身着和服的日本女郎,踩着一双木屐,迈着短促的步伐,嫣然一笑,一低头的温柔里荡漾出水莲花一般的娇羞,这可能是许多人关于木屐的想象了,然而事实上,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典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木屐的痕迹,这也是我国高跟鞋最早的模样。
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文章插图
据《韩诗外传》记载,“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这里说的是晋国的公子重耳,因父亲的迫害而流浪天涯,他在外漂泊了十九年,忍饥挨饿,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有一天,重耳因过度饥饿而不能前行,在这个时候,介子推直接割下了自己大腿的一块肉给重耳吃,这才保住了重耳的命。后来,重耳历经了重重困难,度过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了国君,他没有忘记当年介子推的恩情,然而这时的介子推已经隐居山林,于是重耳亲自去山下,请介子推出山,岂料介子推“避于深山”,不肯下山,为了让介子推出山,重耳情急之下下令“焚山燎木”,即放火烧山,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介子推居然宁死不出,在山中被大火活活地烧死了。
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文章插图
重耳悲痛万分,命人砍下山上尚存的树根做成了一双鞋子,穿在了脚上,时不时便扼腕叹息“足下”,这就是我们能在史书里找到的最早的木屐。从此,木屐开始流行起来,“足下”也成为了对别人的敬称。曾经我国也出土了一双春秋时期的髹(读xiu)漆双齿木屐,成为了木屐最早在春秋时期诞生的物证。“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急就篇》颜师古注),木屐其实是当时的木底鞋的统称,这种鞋子并没有鞋帮,是靠鞋面的带子来固定,这种鞋子和今天的高跟鞋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它有一前一后两个跟,这个跟在当时叫做“齿”,所以木屐也叫做“齿屐”。
鞋子|“高跟鞋”的小秘密:若非重耳烧死“基友”,说不定就没下文了
文章插图
这种用“齿”来将鞋底抬高的设计,可以让人们在泥地和湿滑的雨天自由地行走而不会摔倒或弄脏自己的脚。这种高跟鞋以其实用性,在当时并不是女性的专利,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喜爱它。到后来的南朝,著名文人谢灵运为了方便爬山,将木屐的齿由固定改向灵活,让鞋底的“齿”可以自由拆卸,上山之时只留下后齿以防摔,下山之时只留下前齿来踩实每一步路,后人将他的这项发明称作“谢公屐”,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谢公屐”只留下一齿的设计使得木屐向今天的高跟鞋进一步靠近。后来到了宋朝,木屐进一步升级,先是采用光滑精致的纺织品来制作鞋帮,称作“高齿帛屐”;后来又用皮革来制作鞋帮,称作“木高齿皮屐”。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