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放假通知 正式版 中元节放假通知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元节 , 即民间俗称的“鬼节” , 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 又称七月半、七月望 。 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 ,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 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 , 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 , 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
自古以来有“秋尝” , 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 ,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 , 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 ,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 , 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 , 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 。 而祭祖 , 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
“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 。 农历孟秋七月 , 作物成熟 , 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 , “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 , 以七月尝黍稷也” 。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 , 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 , 谓之“秋尝” , 又称“荐新”“尝新” , 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 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伦理 , 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
“秋尝”仪式时 , 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 , 品尝丰收的成果 , 迎接收获的秋天 , 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 。 不过当时 , “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 , 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 , 才固定在此日 。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 , 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 , 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 , 极大影响了佛教的传播 。 后来 , 佛教入乡随俗 , 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 , 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 , 为“解倒悬”之意 , 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 , 佛祖告诉目连 , 你母亲罪孽深重 , 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 , 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 , 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 , 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 依照佛祖的指示 , 目连救母成功 , 后推己及人 , 向佛祖建议 , 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 , 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 , 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 , 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
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 , 早在两晋之际 , 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 。 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 , “若报罔极之德 , 霜露之非 , 有时斋供 , 及七月半盂兰盆 , 望于汝也” , 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 , 表达孝心 。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 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 , 以车日送 , 继目连等” 。 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 , 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 , 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 时人“广为华饰 , 乃至刻木割竹 , 饴蜡剪采镂缯 , 模花叶之形 , 极工妙之巧” 。
过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 , 在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问题
不久 , 道教也将七月十五纳入自身理论体系 , 为之注入“中元”意义 。 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 , 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 , 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 , 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 , 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 是为“三元日” 。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 道家经典《玄都大献经》中甚至有地官于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 , 采集花果 , 供养道士讲经说道救赎恶鬼的故事 , 与《盂兰盆经》十分相似 。 张弓先生考证 , 《玄都大献经》应是受到《盂兰盆经》影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