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什么星座-鲁迅什么时间在北大( 三 )


我不是学界中人,学院里的教授、学者翻箱倒柜,东抄西凑,暮夜送金,甚至不惜以女妻之的辛苦之状只是偶一闻之,但我敢说,鲁迅的作品放到今天除了翻译著作和《中国小说史》外,其他的作品,如小说、散文之类,对一个文学史教授来说压根就不能送审 。 但大家记住,鲁迅在聘为北大讲师之前,几乎所有的翻译作品和《中国小说史》都还没有出版,《中国小说史》最初就是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 。 至于那本“二渠道发行”的《域外小说集》就更麻烦,因没有书号,属境外非法出版物,拿到今天的评审会上恐怕不但不能评职称,反而会没收,罚款,甚至举报到有关部门“法办”也说不定 。



鲁迅什么星座-鲁迅什么时间在北大

文章插图


也有人说,一件作品或一本书的意义不在它发表的媒介,而要看它本身的价值,但问题是这个“价值”谁来掌握?怎么掌握?在一个教育以培养接班人为目标的体制里,这个“价值”如何体现它的公正性和真理性?好在人生如梦,世情如霜,比起永恒的理性法则,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判断如朝雾夕露迁衍不居 。 谁能知道他死之后的风朝哪个方向吹?短短的几十年过去,永恒的时光就汰洗了数不胜数的文字垃圾,惟有鲁迅,无论是骂他的还是捧他的都无法绕过他的存在 。 因为在一个战祸频仍、革命至上的年月里,鲁迅显示的不是口号和理论,而是实绩 。 这种实绩的取得固然与当时用人制度的宽松,出版和言论的相对自由有关,但也与鲁迅自觉地远离“主流”,远离“正统”,甘当“小卒”的人生选择有关 。

我们知道,鲁迅当初从绍兴到南京水师学堂求学,“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但“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 到日本以后,他对留日学生不求上进,醉生梦死也深感厌恶 。 弘文学院毕业后,本来在东京附近的千叶和金泽也都设有医学专门学校,但为了躲避大清国成群结队的“辫子军”和“富士山”,他还是选择了路远天冷的仙台 。 回国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蛰伏在绍兴,即使到了北京,除了上班应卯,他也不过是埋头在会馆的大槐树下抄古碑 。 1927年离开广州后,他有两条路:一条是回北京继续做教授;一条是去上海从事职业写作 。 他选择的是后者 。

鲁迅当然不是一贯革命,像以往的教科书上写的至始至终都是个战士,呼风唤雨,撒豆成兵 。 但我们说,他在生活允许的情况下,总是自觉地疏离体制,疏离学院和官方文坛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今之学者全部卷起铺盖,赁屋买米,自由写作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鲁迅从早到晚不吃不喝,降妖除魔 。 但如果我们要求一个时代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自觉地站在边缘立场上,保持一种独立的批判态度,至少在精神上不要主动投怀送抱,攀龙附凤,应该不算过分吧?但环顾左右,看一下那些凌空蹈虚,自命不凡的学者教授,这个要求恐怕也是陈义过高 。

固然摧残文化,阻碍教育发展的是一种官僚化的学术制度和教育制度,而不是在这种制度里混饭的个人,但汲着制度的利益,爬到高位的又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引以为豪的,就像在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皇权制度里,压迫女性的当然是一种制度,而不是在这种制度里生活的具体男人,但在那样一个赤裸裸的男权社会里,又恐怕没有一个男人不是自以为高女人一等的 。 因而倡导学术独立,鼓励文化创新主要针对的是一种陈旧的学术垄断体系,而不是和这个体系里混饭的个人过不去,但在打破垄断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和这些垄断教育的既得利益者打交道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