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

谢邀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诗是李清照从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的项羽的肯定 。
一、后世对项羽失败不肯过江东大概有两种认知,一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个人性格刚愎 。二是项羽见大势已去,刘邦大业已成,不想再回江东重启战争,连累百姓 。这与司马迁《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 。“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 。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 。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
二、后世历代诗人咏项羽诗作很多 。如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着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这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 。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角度认为民心向背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以项羽的性格和不会用人,即使力拔山兮,盖世英雄,也难以改变历史发展进程,所以他英雄末路,只能自吻乌江 。
三、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 。”“迂”在何处?杜牧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 。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 。一切都事在人为 。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 。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 。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乌江自刎?】历史总是成为王候,败为寇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 。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这是蔡东藩先生对悲情英雄项羽楚汉争霸失败、不肯过江东的评价 。历史总是由英雄人物改写的,由于项羽不会用人,不谋策略,性格刚愎自用等原因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历史结局注定是悲情英雄,为后世留下千年一叹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