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传统丧葬习俗( 二 )



丧葬习俗-传统丧葬习俗

文章插图
哭悼亲友奔丧 , 要携礼吊丧 , 叫“上祭” 。 礼品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布幛、金斗、银斗、摇钱树、现金、挽联、花圈等 。 并在其上书祭者姓名 。 亲友来吊 , 孝子迎接 , 陪同哭悼 , 谓“陪孝” 。 孝子送孝帽、孝衣 , 为“破孝” 。 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 。 死者儿女、妹妹破“大孝”(约两丈白布) 。
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 , 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 , 孝子贤孙所穿孝服 , 不锁边 , 毛处外露 , 没有扣子 , 制作粗糙 。 腰系麻丝 , 拖拉着鞋子 , 谓“披麻戴孝” 。
前来吊丧之人 , 需戴孝哭丧 , 男子吊丧 , 跪叩 , 连哭三声 , 没有词;妇女哭丧 , 涕泪交流 , 嚎啕大哭 , 有调有词 , 谓“嚎丧” , 该哭的人不哭 , 被认为不知礼 , 不孝顺 。
守灵亲人亡故 , 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 , 不坐凳子及高处 , 日夜不离棺材 , 谓“守灵” 。
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 , 为“长明灯” , 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 , “老盆”底部要钻眼 , 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 , 顺序由长到幼 。 孝子不断在“老盆”焚香烧纸 。
老盆旁放一只碗 , 俗称“遗饭碗” 。 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 , 出丧时置篮内 , 放坟头上 。 死者停丧分“排三”、“排五”、“排七” , 即从亡故之日算起 , 按停丧天数三、五、七天 。 停丧缘由 , 一是为亲人吊丧 , 瞻仰遗容 , 二是农家认为 , 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 , 停丧三、五、七日 , 如“小鬼”误拿 , 死者灵魂会被放回 。 守灵的孝男孝女每天一早天未明大哭一场 , 客人来吊 , 也陪着痛哭 。 入殓又称“殓棺” , “合棺” , 即将死者装入棺材 。

丧葬习俗-传统丧葬习俗

文章插图
殓棺时间往往在送葬头一天 。 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 , 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 , 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 。 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 , 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 , 谓“净面” 。
之后置人棺中 。 殓棺结束 , 夜深人静之时 , 孝男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至村外 , 将其焚化 , 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 , 此俗称“送魂” 。
出丧出丧是殡葬仪式最热闹的一天 。 送殡时亲友汇齐 , 响器班吹吹打打 , 哭声连成一片 。 中午饭后 , 炮声隆隆 , 乡邻抬棺上车 , 称“起灵” 。 孝子持引魂幡 , 披麻戴孝 , 按长幼罗列 , 用白布拉灵 , 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 , 亲疏排列于后 。 送葬队伍出发 , 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 , 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 , 男眷步行在灵柩前 , 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 , 浩浩荡荡 , 绕街出村 。 至墓地(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 , 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 , 放“长明灯”于棺前 , 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 , 字、生卒年月) , 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 , 向墓穴扔土 , 烧“回头纸” , 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 , 众人散开 , 将死者掩埋 , 堆起坟头 , 出丧结束 。 守孝老人亡故 , 谓“孝子帽压住了头” , 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 , 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 , 不理发刮须 , 每隔七天 , 带鞭炮、纸箔 。 香、烛、馒头 , 到坟前祭典 , 谓“烧尽七纸”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