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古人把夏季最热的伏天称为“盛夏”( 二 )


古代使用的冰是天然冰,必须先储存 。自古以来,历代都建有“灵隐”——藏冰井、藏冰库 。《诗经》云:“二日凿冰冲,三日收灵隐 。”初二、初三相当于农历十二月 。据《元和县志》记载:“古时姑苏分门外有大冰库,内有二十四窖,以迎二十四节气 。砀田里,冰很硬,藏在地窖里,盛夏要保护鱼的新鲜,洗去暑气 。”
明清旧北京,什刹海等地都建有雪池冰窖来储存冰块 。宫中也有掌管冰事的官员,名叫“灵仁”,负责割冰和贮冰 。清代的冰窖分为官窖、官窖(八顶帽宫自己的冰窖)和私窖 。民国初期,一些政府冰窖也由商人经营 。此后,天然冰被供应给私人庭院、医院、餐馆和冷饮店以抵御高温 。与此同时,冷食产品也出现在街头市场 。冷饮,古称冰食,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 。春秋末期,冰的使用更为广泛 。王子们喜欢在宴会上喝冰米酒 。《楚辞》中有冰醪酒的描述,醇厚爽口 。也很高 。
唐宋时期,“冰食”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如雪泡梅酒、冷水荔枝膏、冰镇珍珠汁、冰镇雪莲藕丝等品种 。宋代,冰食更为丰富 。据古籍记载,宋徽宗在炎热的夏天贪吃冰食,伤脾胃 。元代,宫廷中有冰芝士等美味的冰食 。相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爱吃西餐,每顿饭都要吃冰淇淋 。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市场的冷食店很多,雪花、刨冰、酸梅汤、汽水等夏季冰食已经物美价廉 。向公众出售 。“京都夏季,宾客宴席必有四种冰镇水果,加冰凉心健脾 。”据《燕京史记》记载:“当时最好的四种冰食,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都是冰镇的 。”在老北京,什刹海荷花市场是最大的冰食市场,什刹海回仙堂的什锦冰盘更是名扬京城 。雨 。卖冰的声音隔水传来,行人却不吃 。”诗人杨万里的诗是关于盛夏用冰的情景 。离夏初夏季民俗,人们不得不挂天秤 。户外一棵大树下,给孩子和老人称体重,看看他们一年来身体有没有变壮或变瘦,俗称“测一年胖” 。妇女们把天平挂在房梁上量“胖”又瘦”,他们互相开玩笑,像玩闺房 。蔡云的《吴昊》有诗云:“风开绣阁,掀衣裳,却非秋千秀 。只为吊重,以官秤来评定琰瘦和擂中的肥 。”相传,呼人的风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刘备死后,诸葛亮将刘备的儿子阿豆送给赵子龙,并送他到江东,让阿豆的继母孙氏照顾他 。给阿豆称重,明年立夏再称重,看看收获了多少 。这种叫人的方法后来传到了民间,成为历夏叫人的习俗 。
打鸡蛋和宰夏绳是孩子们立夏的两种习俗 。每到夏日,家家户户都会煮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用冷水浸泡,将鸡蛋装入铁丝网编织袋中,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附近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打蛋游戏 。将鸡蛋的两端分开,尖的为头,圆的为尾 。打蛋时,蛋头打蛋头,蛋尾打蛋尾,一个接一个,打碎蛋的认输,最后分出高低 。被称为二王或小王,这种比赛叫做打蛋 。另外,据说瘟神在历夏醒来之前是昏昏欲睡的,醒来时瘟疫蔓延,孩子受害最深 。女娲听闻自己与瘟神发生争执,但瘟神无奈,发誓夏天挂在胸前的孩子不会受到伤害 。这就是小儿挂蛋的由来 。疰,中医是指夏天出现的身体乏力、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过去历夏用五色丝线系孩子的手腕等地方 。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祈福,防止炎炎夏日 。人们称这种缠结的丝线为“炎夏绳”,又称“长寿线” 。
像古代历下的许多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饮食习俗,比如喝“历下粥”、吃“历下米”、“历下狗”、“历下蛋”、喝“历下茶”立夏之际,有尝新、尝新的习惯 。立夏这一天,老北京村都要喝立夏粥 。即在村内庙台前,或在林草空旷的地方,挖一个坑夏季民俗,坐在锅上烧灶 。村里的长辈挨家挨户去取各种大米和豆子,把几百个大米和豆子煮成粥,然后全村人拿碗筷来要一碗里夏粥 。同时,村里的男男女女表演了“社会火”节目 。那个时候,喝粥的声音,唱歌跳舞的声音,欢声笑语,十分热闹 。一起喝立夏粥,不仅象征着全村的和睦、亲情,也保证了老少皆宜,夏天无灾无病 。有一句古老的打油诗云:“一碗蠡夏粥,终生不愁;若入腹,五脏无恙,五脏俱全 。一百年后的疾病 。”古今人们都将“粥”视为养生保健的佳品 。吃粥是春耕劳作后人体最好的滋补营养食品 。民间也有红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拌白米或糯米的五色米,或用蚕豆、腊肉、春笋煮的蚕豆饭 。糯米 。将粉压入蒸熟的“立夏犬”,据说小孩子吃完后身体强壮如狗,不会得疥疮 。夏天过后,人们习惯用一些早熟的水果和蔬菜来尝试新鲜事物 。历夏民间有“尝三鲜”之说,即蚕豆、苋菜、黄瓜的“大地三鲜”,樱桃、枇杷、杏的“树三鲜”,以及“三鲜” 。海蜇、河豚、黄鱼的“三鲜” 。还有“立夏吃李子,色泽靓丽”、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饮食习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