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二 )


是向上跳跃的烛光,可以汇聚成秦淮河的光海 。几代制灯人执着的眼睛,像烛光一样坚定而明亮 。
葫芦画:万家福禄传
“城门有多高?三十六英尺高 。骑着一匹大马带着刀,走进城门去抄一个 。复制 。问问你想吃橙子还是香蕉 。”葫芦画的非遗传承人张淼先生回忆起自己创作的有趣的葫芦童谣 。他说,在创作葫芦画的过程中,民歌和童谣给了他很多创作 。灵感 。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葫芦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很早就出现了 。葫芦与老百姓的关系十分密切 。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可长期存放而不损坏,因此成为民间辟邪保平安的吉祥物 。在古代,在吉祥物上写诗作画是一种流行的形式 。
张淼说:“葫芦自清朝进入宫廷,成为宫廷艺术 。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喜欢葫芦,当时康熙也为葫芦写了二十多首诗 。。”
张淼创作葫芦画已有20年 。当他即将退休时,他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葫芦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吉祥物,文学艺术中的葫芦更是数不胜数 。其次,张淼的妈妈会画国画,小时候妈妈经常教他画葫芦 。76岁的张淼先生回忆起自己对葫芦的依恋 。
后来,张淼在一个展览上看到了葫芦画,希望能创作出类似的作品 。由于他没有艺术技能,他只能从头开始学习 。另外,用什么颜料,怎么找葫芦材料等等都困扰着他 。试过了,失败了,又试了……最后,他选择了丙烯颜料,遇水不易融化,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非常适合葫芦画的创作 。
葫芦画的创作与自然息息相关 。“葫芦在地里长了7个月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厅面积,要剥皮晒20天,然后把耳朵剪掉,然后我就可以在上面画了,我一天只能画两个 。”张淼说道 。由于葫芦表面不吸水,不吃色,所以需要加两次油漆,在葫芦上画一条长线 。这段时间要保持线条流畅生动,对工匠的技术功底是极大的考验 。对于葫芦画的内容,张淼认为坚持古典文化、地域特色、现代元素非常重要 。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我对传承有信心!”张淼坚定的说道 。目前,他在教5名学徒,包括研究生和初中生 。“我的中国梦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葫芦,不是我们画,而是让大家知道葫芦画就是这样,人人都能画得好,”他说,“希望大家能接受和学习从它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 。”
根雕材料取材于自然造化
根雕无形传承人万桂明一生都在与木打交道 。清朝以来,祖父从事木工,他为第四代 。万桂明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从事木雕工作 。他清楚地知道紫檀、黄花梨等木材产于哪个国家,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 。
他说,根雕最难的是找到好的材料,这取决于大自然的创造 。所谓“十檀九空”,檀香只有在蚂蚁啃雨等“艰辛”之后才能产生“内涵” 。木材犹如太湖石,颜色和纹理各异,设计巧妙,将文化内涵和意义注入木材,使其成为根雕艺术 。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文旅融合看江苏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2019全国主流媒体专题采风团走进江苏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