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她的一生,才知道热搜上的顶流多苍白( 四 )



莫高窟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兴建 , 后又历经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扩建 , 直到了北宋时期才因战乱掩埋至今 。
虽然直至今日它依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
但从北宋停建至今的一千多年里 , 莫高窟频遭战乱、毁坏、偷窃 , 以及千年不断的风沙肆虐 , 等到樊锦诗接手时 , 早已满目疮痍 。
进入洞窟的动静稍微大一些 , 起酥的壁画都能纷纷掉落 。
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
所以明知他会消失 , 莫高窟考古人要做的 , 就是能让它留存更久 , 以及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
而樊锦诗 , 这近六十年一共做了三件大事 。
并且每一件 , 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操作 。

首先是古迹保护 。
在救治壁画病虫害方面 , 樊锦诗率先实践国际化保护 , 通过与美国以及日本相关文保单位合作救治 。
正是这一开创性操作 , 让我国的壁画修复技术和国际接轨 。
直至今日 , 莫高窟的壁画修复技法已经有了一套领先世界的操作程序 , 并成就颇丰 。
而第二件事 , 就是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 。
既然莫高窟的消亡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 那有没有其他办法让莫高窟永远保存下来呢?
在莫高窟的影像还是都黑白照片的时代 , 樊锦诗就发现了电脑的功用性 。
于是 , 她找到了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 , 想建立起莫高窟的数字档案 , 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得以永存 。
终于 , 在多年的筹备下 , 2016年5月1日 , “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 , 一个个石窟都被360度高清记录下来 。
也是从这天开始 , 全世界的人都能云端漫游莫高窟 。
而樊锦诗所做的最后一件 , 也是与我们最相关的事情 , 就是莫高窟的旅游开发 。
1998年 , 随着国家实行长假制度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莫高窟旅游 。
但游客进入洞窟 , 除了物理影响 , 洞内的二氧化碳、湿气、热度也都会瞬间升高 , 从而伤害壁画 。
更让樊锦诗不安的是 , 那段时间敦煌政府还准备将莫高窟上市 , 进行商业开发 。
而一旦上市 ,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模式势必会使莫高窟人满为患 , 从而加速壁画毁坏 。
一边是文物保护 , 一边是大众受益 , 樊锦诗陷入了两难 。
终于 , 她想到了一个结合环境监测和数字敦煌两个措施来调和的折中办法 。
先对游客进入石窟后空气的变化进行科学检测 , 得出每天最多容纳3000名游客 , 每人最多停留两小时的数值 。
然后向全国政协申请 , 在莫高窟15公里处建立一个敦煌数字展示中心 , 以作为游客集散地和莫高窟知识讲解处 。
当游客到达景点后 , 先会被集合到敦煌数字展示中心观看《莫高千年》和《梦幻佛宫》两部科普电影 , 再分批乘车前往莫高窟 。
这样一来 , 既让游客对敦煌的历史和比较典型的七个洞窟有了初步的理解 , 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 , 也从源头分散游客密度 , 缓解洞窟承载力 。
可以说 , 樊锦诗针对莫高窟做的三件大事 , 每一件都具有其开创性 。
保护古迹 , 是开我国文保和国际合作的先河;
旅游发展 , 是巧设集散中心 , 于国内景点率先实施游客限流制度 ,
而数字敦煌 , 则是跟进时代步伐 , 用数字技术使莫高窟永存;
这才有了如今的莫高窟做到了保护和利用的齐头并进 , 并享誉世界的盛况 。
而当我们在回顾樊锦诗近六十年来的工作经历也会发现 , 她的每一步都在颠覆着常人对女性的刻板认知 。
在狂沙漫天的世界里生活工作近六十年 , 告诉我们 , 原来女性也是不怕吃苦的;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