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后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了 。 关于七夕, 人们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会鹊桥”,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所以, 今人会误会它是情人节, 商家也趁机各种推销 。 其实, 老祖宗的传统, “七夕”并非情人节, 而是“乞巧节”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七夕的习俗, 最早见于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人俱习之”, 因此一开始的乞巧, 是在七夕晚上比赛月下穿针, 在庭院里摆上香案, 供上鲜果鲜花各色干果, 穿针, 向织女乞巧 。 (嗷嗷, 幸亏古人眼神好啊没有近视眼啊) 。 后来在此基础上演变出“蛛网乞巧”“浮针乞巧”的游戏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蛛网乞巧”是指在七夕前一天, 抓一只大大的蜘蛛, 放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 让蜘蛛自己在里头结网 。 第二天, 女孩子们一起打开自己的盒子, 里面蜘蛛网结的最密实最繁复的那个, 就得了“巧”了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浮针乞巧”也是在七夕前一天, 在庭院里放一碗水, 一天一夜过去, 水上会结一层薄薄的尘膜, 女孩子轻手轻脚把针放上去, 针浮在水面就是“巧”, 浮在水面的还要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图案, 越是稀奇古怪就越是“巧”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广大的农村还流行“种生求子”, 在七月初七的前几天, 将土壤涂在一块小木板上, 种植上小米种子, 等到长出嫩嫩的幼苗 。 然后, 再在木板上摆一些小茅屋和花草, 让它看起来更像农民的小村庄 。 这叫做“壳板” 。 再把绿豆、红小豆、小麦等浸泡在碗中, 当豆芽生长出来后, 用红蓝丝绳把它们捆成一捆, 这也被称为“种生”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到了宋元时期, 市民经济发展, 古人“乞巧”的花样更多、更隆重, 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亦有出现, 世人称为“乞巧市” 。 应节食品则称之为“巧果”, 主要由油、面、糖、蜜等制成 。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 (这两天如果去逛瑞和泰, 保证里面是有巧果出售的)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宋代七夕还流行给女孩子们送一种玩具“磨喝乐”,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 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 佛教天龙八部之一, 传入中国后形象汉化, 变成可爱的小娃娃 。 有泥塑着彩色的, 也有陶制的, 手举荷叶身着半臂, 面貌各异 。 宋人喜欢买一个跟家中女儿或姐妹面貌相似的, 回家送给她们 。 “磨喝乐”在七夕当晚也会放在供桌上供奉牛郎织女, 过后就成为孩子们的玩具了, 功能与今天的玩偶布娃娃比较接近 。

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的故事动画片

文章插图
最初参加乞巧的男女都有, 后来才慢慢变成女性的专利 。 农历七月初七, 节气已经过了立秋, 天气开始转凉, 要准备厚实的冬衣了, 所以, 七夕让女孩子们以针乞巧, 也是提醒大家, 女红不能懈怠, 要苦练技艺, 那是女孩儿的安身立命之本呢 。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神话传说, 就“牛郎织女”成了七夕的图腾?很显然, 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 需要劳动模范啊!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