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福长在!为什么这样说?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 。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 。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 。’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著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 。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 。’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
《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 。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 。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 。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 。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 。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 。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 。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 。于此我人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 。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 。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 。因此,我人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 。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 。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 。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 。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 。’善哉斯言,值得我人三思 。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 。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 。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 。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 。古人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正是这个意思 。
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 。以今日台湾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 。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以社会现象来说,族群对立,劳资抗争,动辄游行示威,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 。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 。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 。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夫复何言!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