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皇帝孙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早年的时候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孙权晚年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孙权晚年为何会成为一个昏君?孙权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孙权一生以武昌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称帝之前精明强干,奋发有为,称帝之后,特别是晚年,刚愎疑忌,政失较多 。
![孙权早年也是一个精明强干,奋发有为之人 孙权晚年变化为何那么大](http://img.liaoninglong.com/220513/1100264216-0.png)
文章插图
孙权
孙权,早年带领东吴励精图治 。
孙权,在武昌八年表现得非常英勇睿智,是他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 。在武昌他先向曹丕称藩,和魏御蜀,打败刘备的东征,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又重新建立吴蜀联盟,抗击了曹丕的多次军事进攻 。曹丕死后,孙权主动发起石阳之战、襄阳之战、石亭之战,并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 。
孙权在武昌成功地解除了吕蒙夺取荆州之后的孙吴生存危机,改变了孙吴被打防御的局面,进而联合蜀国,转入了对魏的战略进攻态势,使孙吴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 。
早年的孙权雄才大略,带领东吴励精图治,位列三国之一 。他早年之所以有英明的表现,其功要归于张昭、顾雍二人,也倚仗了周瑜、鲁肃、诸葛瑾 。没有周瑜、鲁肃,便不会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的赤壁之战,没有诸葛瑾,也不会有猇亭之役以后的吴、蜀言归于好 。
![孙权早年也是一个精明强干,奋发有为之人 孙权晚年变化为何那么大](http://img.liaoninglong.com/220513/1100263Y4-1.png)
文章插图
孙权,晚年废太子,赐死儿子,杀掉重臣,导致东吴走向衰败 。
《三国志》评曰: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岂止替位不终而已? 孙亮即位,大权旁落,政变迭起,政局动荡,孙吴政权开始走向衰亡 。而童孺当政、无贤辅佐、政局不稳正是孙权立嗣之误所致 。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托 。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权嫌恪刚愎自用,孙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诸葛恪与腾胤一起接受诏命辅佐太子 。
孙权临终托孤却难找贤辅,让人扼腕而叹 。孙亮即位后,因年幼尚未亲政,诸葛恪独揽大权 。此人果然刚愎自用,不听众议,多次北伐,无功而还,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冬十月,孙峻(孙权侄孙)伏兵杀恪於殿堂 。”于是,朝政大权归入孙峻之手 。皇族争权随即开始上演,相互残杀,波及朝臣,数年间朝野腥风惨雨 。后孙亮废,孙休立 。
![孙权早年也是一个精明强干,奋发有为之人 孙权晚年变化为何那么大](http://img.liaoninglong.com/220513/11002BW6-2.png)
文章插图
不久,孙休暗中与张布谋划诛杀了权臣孙,重新收回皇权 。然而孙休锐意於典籍,以旧日恩信交情将朝政事务委托于濮阳兴、张布,任凭兴、布专权 。
故《三国志》评曰:“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 ”孙休在位七年去世 。“是时蜀初亡,而交携叛,国内震惧,贪得长君 。”群臣害怕幼主无法把持朝政,重蹈覆辙,内外交困,将遭国难 。于是违背孙休遗愿立年长的孙皓为君 。孙皓就是孙和长子,孙吴的末代君主 。
《三国志》裴注本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臣松之以为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皓 。若权不废和,皓为世,终至灭亡,有何异哉? 此则丧国由於昏虐,不在於废黜也 。设使亮保国祚,休不早死,则皓不得立 。皓不得立,则吴不亡矣 。”此论多谬 。
【孙权早年也是一个精明强干,奋发有为之人 孙权晚年变化为何那么大】谬之根源在于没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
其一,若不废孙和,皓为世,继位的可能性极大,但不是绝对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孙权当初在武昌地区称帝 孙权为什么会把都城迁到南京
- 孙权在废立太子上为什么如同儿戏 孙权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
- 我们约会吧张心洁牵手那一期
- 新派风水堂:八字命理也是命理之一
- 东果格格:努尔哈赤的嫡长女,也是政治牺牲品
- 中秋节出生的人有什么说法 早年坎坷中年变好
- 宽鼻子的女人面相 早年发达生财有道
- 表白情话条
- 乐字取名男孩名字大全
- 唐玄宗对梅妃也是恩爱有加,但梅妃为何后来会失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