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帝师,五年宰相,熊赐履最终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三 )


事情发生在康熙十五年,起因是陕西总督哈占的一封奏折 。《清史稿·熊赐履传》云:
十五年,陕西总督哈占疏报获盗,开复疏防官,下内阁,赐履误票三法司核拟 。
意思是说:康熙十五年,陕西总督哈占捕获盗贼,立下新功 。哈占上书给康熙,请求将以前被免职的官员复职 。这份奏折到了内阁后,熊赐履犯了一个错误 。
可能有部分读者不熟悉清史,我来解释一下清朝初年的内阁制度 。顺治时期,清朝内阁是“三殿三阁”,康熙亲政之后,改为“四殿二阁”,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 。这“四殿二阁”分别设置满汉两位大学士,一共有12位大学士,组成了内阁 。
康熙虽然亲政了,但仍沿用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所谓票拟,是指各地奏折呈到内阁之后,由值班的内阁大学士先阅读奏折,然后用小纸片将自己的处理方案或建议写下了,夹在奏折中,称之为“票签”或“草签” 。等大学士处理完奏折,才递交给康熙批准 。
回到上文,陕西总督的奏折送到内阁时,正是内阁比较忙的时候 。熊赐履看完奏折,得知哈占想恢复部分官员的官职,于是就草签给了三法司核准,最后内阁把一大摞奏折送给康熙 。
熊赐履回到家,突然想到,哈占所奏之事不应该归三法司管,而应该是吏部的职权范围 。
也就是说,熊赐履把票签弄错了 。
当时的康熙帝非常勤政,内阁呈递过来的奏折他每天都会看完,然后再转到内阁存档 。康熙看到有草签有误,便把奏折和草签一道退了回去 。其时,当时正值三藩之乱,内阁非常繁忙,弄错草签的事情时有发生 。即使草签出错,康熙也不一定会严惩,顶多斥责两句 。
然而,熊赐履接下来的表现,就像一个犯错了小孩子,他十分惶恐,生怕别人会因他犯错而责难他 。
《清圣祖实录》记载:
熊赐履欲掩饰己过,私取草签嚼毁,以大学士杜立德所票另疏草签,扯去纸边,改写小字,希委咎于杜立德 。

十年帝师,五年宰相,熊赐履最终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文章插图
熊赐履第二天起了一大早,天不亮就第一个入宫,急匆匆地赶到内阁 。他在内阁干了两件事:
第一,销毁罪证 。他找到康熙转回内阁的那篇奏折,把自己昨天写的草签吞到嘴里嚼毁 。
第二,嫁祸他人 。上文提到康熙初期的内阁制度,一共有12位阁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12位阁臣之间也有勾心斗角 。当时,有一位老臣名叫杜立德,此人是保和殿大学士,由于年迈,经常倚老卖老,而且时常犯糊涂 。熊赐履或许和杜立德有罅隙,或许认为熊赐履有犯糊涂的毛病,索性以杜立德的名义,拿了一张新的草签重新夹到奏折中 。
这样一来,草签出错的责任人,就由熊赐履悄悄变为杜立德了 。
天色大亮,内阁成员纷纷来上班 。熊赐履没想到的是,时常犯糊涂的杜立德,今天却没有犯糊涂,他一眼就看到了有个草签不是自己所写,立即嚷嚷起来,到内阁首辅索额图那里大闹一番 。索额图赶紧调查,听值班的小吏说,熊阁老天不亮就来到了内阁,嘴里似乎还咀嚼着什么 。索额图再查熊赐履的草签纸(数量都有登记),果然少了一张 。
能做到内阁大学士,都是人精,这些证据摆在面前,谁还不明白 。熊赐履知道东窗事发,顿时脸色煞白,颜面扫地 。
索额图本就不打算袒护熊赐履,再加上杜立德有意将事情闹大,这件事很快闹得满朝皆知,大家纷纷弹劾熊赐履 。熊赐履本来在翰林院德高望重,经此一事,逐渐背负“假学道、真小人”的骂名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