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一,在地球上产生的年代不一样,两栖动物约产生于距今3.7亿年前,爬行动物约产生于3.1亿年前;第二,在生物学上,它俩属于不同的“纲”,“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重要分类层级;第三,以上两条,就让这两类动物“差之毫厘,别以千里”了 。
具体来看——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Amphibia)”,是鱼类进化到爬行类动物的中间类型,也是脊椎动物从水生转向陆生的第一个类群,还是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共同祖先 。
现存的两栖动物包括蛙、蟾蜍、蝾螈、蚓螈和鳗螈 。其中最小的是古巴蛙,体长不到12毫米 。最大的是东亚的大鲵,体长达160厘米 。
两栖类的种数,少于任何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纲 。它们的结构变异很大,分布于全世界,但大多集中在热带地区;个别科和许多属仅见于热带 。蝾螈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只有一个科在中美和南美北部也有 。雨蛙科最北分布到加拿大西北部的沼泽地;蛙科除南极、新西兰和格陵兰外,其他地区皆有分布 。
这个纲的大多数种,都喜欢独居生活;不过蛙类大多在春、夏两季扎堆儿一起鸣叫,可将数百米至一公里之外的其他雄性和雌性“喊来” 。大多数两栖类在繁殖地与其栖息地之间进行季节性的迁徙运动 。如从比较干燥的小山边转移到某些池塘或山谷的小溪流中 。
两栖类中的多数种类,具有水生幼体阶段,然后经变态成为陆生的成体 。个别特殊种类终生贪恋水生生活 。某些种类无水生幼体阶段 。蚓螈和大多数蝾螈体内受精 。鳗螈是体内还是体外受精尚未搞清 。除少数例外,大部分蛙类和蟾蜍都是体外受精 。大多数蚓螈产卵于陆上;水生种类卵胎生 。鳗螈和多数蝾螈产卵于水中,其余蝾螈产卵于陆上、洞巢、腐木或潮湿的碎石中 。蛙类的护卵方式各种各样 。在北温带,大多数种类产卵于池塘或溪流;许多热带种类护卵的方法很希奇 。有的将卵产于地洞里,待蝌蚪孵出后,雄蛙将小蝌蚪放在背上送到水中 。有些种类的雌性背上有一个特殊的小袋,卵被放在小袋里直至孵化 。雄性达尔文蛙将卵放在声囊里发育成幼蛙 。
这个纲的动物,皮肤柔软,无鳞,无腺体,对干燥特别敏感 。所以,潮湿的环境是其主要生态需要 。虽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但大多数种类至少在陆上生活一段时间,或在潮湿的碎石下,或在水域附近 。个别种类陆栖性较强,但亦不能完全脱离潮湿的环境 。
两栖类起源于距今4.1亿年前的总鳍鱼类 。3.7亿年前的上泥盆纪,最早的两栖类鱼头螈爬上了岸,鳍变成了有五趾但又短又粗的附肢,其尾有些象现代的肺鱼,尾鳍有鳍条的支持 。它们的化石已在很多处被发现 。陆陆续续还有不少原属鱼类的动物,爬到岸上,成为了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Reptilia)——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纲 。体外披着鳞片或者骨板 。用肺呼吸 。体内受精 。心脏四腔 。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形成 。爬行动物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组织分泌出角质层(鳞片)而真皮中则发育出骨板 。鳞片及骨板的排列是分类依据之一 。
骨骼系统的发育与脊椎动物的一般模式相一致——具有骨质的头颅、包含脊髓的脊柱、围护内脏的肋骨、以及肢骨(蛇的肢骨退化了) 。爬行类的一大特点,就是头颅除了下颌关节外,还发展出一些其他关节,骨与骨之间可以有轻微的移动 。下颌有多块骨,仅牙骨上长牙,位于下颌后侧的关节骨与方骨构成关节 。这种可动性,使爬行类的口能大张,吞食较大的捕获物 。牙均为长圆锥形而少分化 。毒蛇有毒牙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