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如何选“字”?

过去,孩子上学,都会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学名” 。一个名字,在现代人的眼里,就是一个词,一个意义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名字就是名字,词就是词 。有“名”,必有“品”,这是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标准” 。那么古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在命名时是如何选择“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大时被“父亲”取名
《左传》记载沉骞曾提出取名取字的“五项原则”
古人是如何取名的?东汉语言学家徐慎认为,名最初是因夜间见面辨认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说文解子》说:“名,自称,从口,从晚 。奚为暗,暗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在古代,当孩子三个月大时,命名为父亲 。这就是所谓的“若三月生子,为父起名” 。至于“人物”,则是20岁 。它在成人仪式(加冕仪式)期间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后人对它并没有那么讲究 。有时会先给一个“昵称”或一个“宝宝名”,到学校六七岁才取正式的名字 。
取名的关键是要选好词 。在古代,还是比较简单的 。例如殷王以天干定名 。先秦时期,对命名的重视开始增加 。名师、鲁国大夫沉谦曾提出取名的“五项原则”:“信、义、象、虚、善”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的,当时桓公的太子出生,所以问沉甄如何给太子起名,沉甄说了这番话 。沉甄的具体解释是:“以名为信,以德为义,以仁为象,以物为虚,以父为仁” 。在选择特定的词时,
孔子的名字“丘”是他父亲根据“以仁为象”的原则取的 。孔子出生后,发现他的头顶特别凹进去,就是所谓的“围顶”,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生了儿子后,鲁昭公恰巧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给儿子取名为“鲤鱼”,这是本着“以物为虚”的原则 。
沉干的命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命名习惯,其核心是“避” 。中国封建时代,名讳盛行,最早始于先秦时期 。
汉代流行使用“单字”
《春秋公阳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不雅”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命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敬老、称谓、身份、美德等尊重谦虚的词语,已成为汉族人选字时的首选 。在先秦常用的伯、仲、蜀、冀四个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元、常、二、幼、冀 。绍、龚、翁、君、陈、侯、彬、施、敏、郎等字 。比如《盐铁论》的作者桓宽,就有“二功”二字;朱麦臣,汉武帝时在九卿行列,有“翁子”字 。
汉朝最显着的命名特点是,从皇室到百姓,都用一个字来命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英、还有汉文帝刘衡 。东西汉24个有庙号的皇帝中,只有汉赵帝刘福陵取了双字名 。即位后,出于忌讳的考虑,他还将“令”二字去掉,改为“福”字 。取单名风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唐代,21位皇帝中,只有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有双字名 。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也有单字的名字 。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忽视 。明清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个字 。
王莽篡汉建立新纪元后,称古力为单字 。在王莽《冲古》的影响下,单名更盛行 。为什么汉朝喜欢单字名?《春秋·公阳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的说法:“晋魏领兵攻守,本晋魏满铎也 。晋魏名何?人?二人嘲讽,二人不雅 。” 卫满铎大夫率军攻打卫国 。人们不叫他全名,而是叫他“魏铎”,这是对他取双字名的嘲讽,认为双字名不合适 。
至于“二名不宜”,据明末清初大学顾问顾彦武研究,《春秋公阳传》误解了“二名”之意 。
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如何选“字”?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