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活动的集体性和传承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增强广大群众( 二 )


【中国民俗活动的集体性和传承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增强广大群众】六、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民俗文化活动只有一项,就是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实用性是中国民间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民俗文化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人们依靠民俗进行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上的幸福 。人民创造民俗,民俗为人民服务 。民间信仰的直接效用是其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体现在信仰上,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形成与特征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从人民那里继承下来、代代相传的文化事项 。具体体现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节日、礼仪、文体活动等方面 。古人常将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称为“风”,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俗称为“风俗” 。可见,民俗风情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
一、民俗的形成
经济因素: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物,首先受制于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水平 。
政治因素:进入阶级社会后,民俗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剥削阶级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一方面用落后的民俗来愚弄人民,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
宗教因素:民俗的产生也受宗教因素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很多民俗都是从原有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如汉族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回族和维吾尔族受伊斯兰教影响,有禁食猪肉的习俗 。
地理因素:民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古有“十里别样风情,百里别样风情”之说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同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在居住、饮食、衣着、婚姻、丧葬、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
中国民俗活动的集体性和传承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增强广大群众
二、民俗特征
集体性:民俗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为群众所接受的 。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 。与上层文化相比,民俗文化传播范围更广,持续发展的活力更强 。
稳定性:民俗一旦形成,就会相对固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端午节的习俗,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定型,影响了2000多年 。民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代代相传 。
传承:经济发达的强民族的民俗不仅在本民族中得到传承,而且不断向周边其他民族传播 。例如中国有哪些民俗事象,我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几乎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的所有邻国 。在发达和弱势的民族中,他们的民风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承 。
发展性: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有些民俗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而有些民俗会在传承过程中改变其本质和内容 。比如端午节的习俗流传至今,送瘟神的初衷早已改变 。
中国民俗活动的集体性和传承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增强广大群众
地域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风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 。例如,古代北方民族为了避风避寒,发明了窑洞 。从西安半坡遗址可以发现,当时的房屋被埋了一半 。为了防止高温和潮湿,南方人发明了通风的干式围栏建筑 。从河姆渡遗址可以发现,当时的房屋是用竹竿支撑的 。又如,在饮食方面,南方人喜欢饭前喝汤 。汤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太油腻 。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汤中,不仅解渴解暑,还能补充出汗后虚弱的身体 。北方人喜欢饭后喝汤 。汤汁浓稠油腻,有利于保暖和蓄热 。可见,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民俗差异的主要原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