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守扬州的李廷芝、史可法,为什么在教材中很少提到?

历史在教材里出现首先必须是一种接近真实!
记得很小时在《儿童文学》上看到一篇讲李廷芝守扬州的文章《忘忧草》,看完了很感动!忘忧草就是黄花菜,当食品时就叫金针菜 。那文章写李庭芝守扬州时如何如何英勇,坚强,元军围城扬州时,扬州城内非常惨,军队和老百姓都缺粮,缺粮后老百姓如何如何大义凛然,节衣缩食,去支援士兵;李庭芝的母亲为了省粮自杀了,死后手里握着一把留给儿子的忘忧草—双关,既是食品,又是对儿子放下包袱无忧的美好祝福 。我小时候经常写作文时引用…
这类的东西好不好?还有很多类似的,应该只是一种文学塑造或者过分升华,就像姚雪垠写《李自成》那种,李自成多英雄?高夫人多厉害?李自成一打仗就是为了天下百姓不纳粮而奋斗,高桂英一出主意就是诸葛亮—智慧满满又深明大道理!文学性的虚构成份太多!小说可能无所谓,但这种要是进了历史课本那不是说谎吗?!以前的课本有些这种“历史”—比如岳飞,秦桧那种,真实的岳飞可能没那么好,真实的秦桧可能也没那么坏,有些东西其实并不真实…
【死守扬州的李廷芝、史可法,为什么在教材中很少提到?】于是课本会减少证据不足或争议分歧较大的一些人物,事件…历史课本需要尽可能接近客观事实的记述,而不是为了客意去歌颂谁,去批判谁而加入一些不实锤的东西…于是李庭芝,史可法就少了!!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