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 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

文/佛山日报采访人员黄瑶
太极拳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运动形式 。它以东方文化哲学中太极、阴阳理念为核心思想,集强身健身、怡养性情、技击对抗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体现东方哲理的拳种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其中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是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式严密、细腻绵柔,很具代表性 。吴式太极拳在佛山传承已有近百年历史 。它是研究佛山“北拳南传”武术史的重要物证和“活化石”,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佛山不仅是南派武术发源地,更是南北武术荟萃处,自古以来的武术重镇 。
历史渊源北拳南传
吴式太极拳创始人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全佑 。1928年吴式太极拳传入佛山,是最早传入佛山的太极拳流派,也是佛山上世纪40年代以前唯一的太极拳 。据佛山精武体育会已故老会员、佛山太极名师区荣钜此前口述:“上世纪40年代以前,佛山太极拳仅有一种,就是吴式太极拳,李佩弦、蔡丽秋、林君选打吴式太极一直到老 。”
1928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已成立7年,其会训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其学员都无门派禁忌,所以派员到关系友好紧密的上海精武总会,向当时在该总会传播吴式太极拳的吴鉴泉、徐致一学习吴式太极拳 。
尔后,在上海精武总会学成归来的李佩弦、林君选、蔡丽秋、招天爵等人就在佛山精武体育会传授吴式太极拳,第一批学员有潘炎流、区荣钜、冯雏仪、麦益俦、黎日晴、何心平等人 。人们认识到太极拳不只能强健身心,更是一种很高的实战技术,因此吴式太极拳逐步在佛山普及开来 。
在佛山专攻吴式太极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潘炎流 。潘炎流从8岁开始学拳,15岁时在佛山精武体育会高级班毕业 。后来专攻吴式太极拳,向李佩弦、吴大揆等学习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玄玄刀、吴式太极剑等 。
1957年至1962年,潘炎流曾先后4次被广州体委调去传授太极拳,后又受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太极拳 。潘炎流对吴式太极拳深入研究,言传身教,故享有“武林百科书,精武活字典”的美誉 。
潘炎流一生授徒无数,无不谆谆教导,施以百般耐心,从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弟子有粤剧泰斗薛觉先、中国美术大师刘传、著名西医师潘镜澄和中医师王香石、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周树生等人 。上世纪70年代后,潘炎流每天早上都带着一帮徒弟在佛山祖庙演练吴式太极拳,这是佛山武术界许多人的集体记忆 。
武术价值强健身体调养身心
潘国炜是潘炎流二儿子,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佛山精武体育会副会长 。他介绍,在太极拳中,吴式太极拳是比较特殊的,它更强调松柔细腻,更强化外部肢体训练的“井井有条”和内部气机运化的“丝丝入扣”,可以说是一种柔性武术 。吴式太极拳以其“技击更得体,保健更合理,演练更细腻”的风格特色,深受广大不同锻炼需求、不同功夫层次的市民喜爱 。
潘国炜介绍,练习吴式太极拳从抻拉肌肉、增强臂力和增加运动量的角度来看,虽属效果较小,但在运动时不致使呼吸过于急促,也不会消耗过多体力,对身体较弱或者患病初愈的人来说,是一种适应生理要求、不致发生流弊的保健动作 。
太极拳讲究后发制人,礼让与威慑并重,其套路中没有主动攻击对方的招式,都是先化解对方的进攻再借力发力,即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
潘国炜说,如果把这种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处事艺术,可以减少和避免许多刚性的社会冲突 。此外,太极拳的武术性质有助于培养人们不畏强敌、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调身、调息、调心,力戒喧嚣与浮躁,注重意念和感悟等要领,有助于人们对太极拳文化的内化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互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