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司马迁?他是哪里人呢?

关于司马迁如何评价诸问题,几位网友己有很好回答 。我想简单突出讲一下他的贡献 。
一、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将门之后
司马迁《太史公自述》详细追家世,尧舜时祖上继重黎之后任火正司地之祭;夏商时世序天地之祭;周代宣王时改为司马氏,世典周史之职 。惠王、襄王间离周赴晋国,之后一支入秦为武职,另外则分散入魏、赵等国 。入秦一支有司马错,为秦王伐蜀 。错孙司马靳跟随白起伐赵,坑赵国长平军40万 。后来与白起同被赐死杜邮 。秦始皇时,司马靳之孙司马昌为始皇铁官 。司马昌之孙司马喜为五大夫 。喜子为迁父司马谈,为汉太史公,作官于建元和元封间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武帝太史令 。
司马氏一族自秦始皇铁官司马昌始居韩城龙门,司马迁也生长于龙门 。十岁诵古文,二十岁游历天下增广见识 。作为太史令父亲的司马谈,一生耿直,却不受汉武帝待见,连封禅泰山这样重大活动也不让参加 。临终时知道儿子将继任己职,告诫:"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
司马迁按照父亲遗嘱,继任太史令后,恪尽职守,忠于事君,编成千古名著《史记》外,以刚直史德和高尚人品立身于世,成为千年第一史家 。是立事、立名、立说的绝代大家 。
二、史家绝唱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对史学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 。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纪述时限长达3000余年,上启黄帝,下至汉武朝 。在史书记述时空方面前无古人 。假若无《史记》,我们则不知自已有5000年文明,靠一本《史记》我们才不至于数典忘祖 。《史记》之前的诸种史书,有纪年的仅为夫子《春秋》和《春秋左传》,记述时限才200多年 。其它如《国语》《战国策》∵及诸子之书,只记事不计年,是一本本生动的糊涂帐 。用于听故事很好,用于叙史则无年无月 。
二是《史记》开创了分门别类的纪述体,扩大了史书容量,既延时又延空 。而之前的纪年史书如《春秋》《春秋左传》等则只按年纪事,纯为编年体,容量小,纪述分散 。一个事件跨年度依时分载,阅读不便 。《史记》分门别类纪述,则更集中,更便于查找 。这种体裁为司马迁新创,容纳了更多历史细节 。特别突出以人系事方式,为后世史家所称道和效仿 。《史记》之后各朝断代史继续扩大门类,纪述空间进一步丰富,这都应该归功于《史记》首创 。
三是史料的严谨性 。不少人以诸子百家叙史置疑《史记》,动辄以某出土文物如何,某子如何置疑《史记》,是一种缺乏了解《史记》成书因由造成的 。首先历史事件原本就有官私等不同说法,《史记》取材以官藏资料为据,参阅其它史料,必然与非专业的诸子之说不同 。这是任何史官都会遇到的问题,不能整体上否认《史记》的严肃性和可靠性 。官修书不同于诸子的坊间传说,《史记》之前很多,司马迁见到的说法比现代人所见多得多 。史官取舍不会全由私见 。鲁迅赞史家之绝唱就在于此 。个别出入是有,但疵不掩玉之美 。
三、无韵离骚的文学贡献
作为正史的《史记》,并没有完全枯燥的史体旧弊,而是借鉴《左氏春秋》笔法,赋予生动的文字笔墨 。
一是"艳而富",极富文彩,2000多年后读来,仍令人拍案叹赏 。之后班固所著《汉书》等断代史,多效迁笔法,终究无人能过 。
二是吸收部民间故事以增加可读性 。《史记》中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始皇为吕不韦子等故事性细节不见于史书,《史记》以侧记补记形式入书,一方面是史家早有诸说并存之例,另一方面增加立体感和丰富性 。事实证明,这类纪述使人物事件更生动丰满 。并不影响历史陈述 。这些细节无伤《史记》的资料性史书地位 。记得《头条》里曾发一篇文章,以考察褒姒年龄否定戏诸侯,题目为《史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这种认识浅陋之极 。褒姒本就一妖话传说,明人一眼就懂,何劳考其年令且误谬多多 。是不懂司马氏苦心和曲笔 。历史的真像也许是道理,不是张三或李四所说不同的细节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