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2049》上映后,为什么口碑出现两极分化,且观众感受出现反差?

这也就是原始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差别:前者喜不喜欢一个东西是需要亲身尝试和验证的,哪怕是付出沉重的代价 。后者不然,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骂就骂了,没有理由!没错,这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个性 。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我清楚地记得几次院线观影的体验:
第一次是15年去看《刺客聂隐娘》的情形:那是首映后的第一个周末,小场 。电影开始后足有二三十人,等电影演不到一半的时候便开始有人陆续离场了 。影片结束后,剩下的大概也就五六个人 。在电梯口,我听到一个女孩儿实在忍不住跟身边的男朋友抱怨道:这什么电影,我不喜欢!
还有一次是去看某个展馆的免费电影,酷暑天,放的是「维姆·文德森」的《爱丽丝城市漫游》 。我记得很清楚:电影开播之前半小时,第一排最好的座位便被一群大妈大叔占领了 。我当时还感叹如今上海观众的欣赏能力不可小觑了!直到电影结束后前排大妈怒目三尺地嘀咕了一句「什么玩儿意!」后离开场地,我才如梦初醒,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注:《爱丽丝城市漫游》中用到了大量城市噪音,加之画面是黑白的,剧情是反故事的 。给大众的听觉视觉感受很不爽) 。
最后一次便是《银翼杀手2049》各大院线上映,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逼那些从不看书的人去看《脂砚斋评石头记》的!人家本来在自己世界活的挺好的 。就像一个住在别墅里的少妇从来不会去坐公交车一样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哪来的矛盾!
有的人会说:大部分看《聂隐娘》的人是奔着舒淇、奔着戛纳最佳导演奖去的;看《爱丽丝城市漫游》的大妈是奔着免费、空调房去的…这都不难理解,发行方的过度引导给观众带来了预期上的强烈落差 。可这又跟电影本身的好坏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大家不爽后会把问题归咎到电影上,而不是去怪那些发行发和宣传方甚至投资方 。如果宣传方不把大众向《银翼杀手2049》海报上的哈里森·福特、《爱乐之城》这些字眼上引,而是把重点放在电影的画面、色彩、意义上,哪怕加上一句「尿频者误入」,也不会出现这种阴差阳错的结局 。
这又引申出下一个问题:
艺术性比较强的(或者大众称之晦涩冗长的)电影到底应不应该放到中国院线?
如果把一个文学系的研究生扔到饭店后厨,对着一群伙食师傅大谈特谈文学史,那么,人家厨师一定以为这个人显摆、装…相反把个厨师扔到教授群里谈后厨法则,那估计下场也大差不差了 。
中国电影是否反思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奖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在中国公映!即便是奥斯卡获奖电影也很少有来中国打市场的 。个中原因我不知道,但至少我相信那些获奖导演和制片人有自知之明!试想下:「伍迪艾伦」的电影在中国上映会有什么后果,「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在中国上映会有什么后果,不被中国网友骂死才怪!那些电影可比《银翼杀手2049》「冗长」多了 。不如建议大众组团去戛纳电影节骂,直接灭了戛纳,要知道,那可是制造大众所谓闷片、烂片的罪魁祸首 。
当然,做厨师也好,当教授也罢,两个行业都值得尊重,萝卜白菜也各有所好 。我们为什么要跑到 KTV 去推销「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我们幻想 KTV 可能会有一两个幻想得到知识的服务生或酒客 。但反过来想,如果KTV有这种人,他(她)终归会自己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就像无数电影爱好者终归是会在网上找到自己想看电影的种子或光盘一样 。强把文学塞到 KTV 里,即便是最终挖到一两个受益者,也得付出被大多数人唾骂的代价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